离开三年后重回义乌,发现真可谓沧海桑田。城市不断扩张,道路成了网。大街上车水马龙,头顶上的立交桥上也是车来车往。义乌之心、万达广场、吾悦广场、新光汇……三年间义乌多了一个个大型购物广场。画里南江、佛堂古镇、至美大陈、多彩华溪、赤岸西海……三年间义乌多了十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集中晾晒、垃圾分类、废旧回收的小黄狗,三年,创建文明城市的做法越来越扎实。义乌这个婺躔古县、浙江中心,已经快速迈入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准。
坐在义乌之心旁的新马路时光广场,努力搜寻三年前的印象。绣湖公园里每天休闲放松的人们依旧热热闹闹;骆宾王公园里依旧白鹅浮水树影婆娑;孝子祠依旧述说着乌伤的传奇;望道故居始终饱含着信仰的味道真理的力量。
小区依旧、朋友依旧……勤劳聪慧的义乌人,依旧坚持越过千山万水、想过千方百计、说过千言万语、经过千难万险、吃过千辛万苦的“五千精神”,让鸡毛一次次飞上蓝天。
公共建设
9月21日,信马由缰来到火车头主题公园。林间的小道幽静湿润,缕缕花香沁人如醉。小道上铺了一层凋零的黄花,那娇艳的黄色搭配着红色,如同一只只折了翅膀的小鸟让人不忍落脚。栾树已经挂满了“钱袋子”。袋状的种子,在逐渐变成红色,深浅不一的颜色,衬着绿树蓝天煞是好看。
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已经逛了大半个义乌。独自走在义乌江边,思绪万千。深秋的凤尾竹与红枫树,却又长出条条新绿的枝条。最喜欢义乌街道两旁的山茶花,白的纯洁,红的热烈。冬天看到盛开的山茶花,顿感如沐春风般温暖。江边还多了很多处直饮水点,走上前轻轻按下出水按钮,一股清流立刻喷出。
城市里的“世外小桃源”
生在城市又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打小对田园风光就特别喜爱和向往。作为一名职深驴友,只要是义乌有名的古迹和景点,我早已经打卡去过了。城外的村子里,还真没深度游过呢。
雨中,跟着朋友来到义乌红星村。绿色的农田,一棵棵桃树、梨树、橘子树,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农家小楼……好一幅田园风光啊!站在顶楼眺望。雨雾蒙蒙中可以看到远处山的轮廓。那一小片儿亮晶晶的地方,肯定便是学生向我介绍过的池塘了。假如不下雨,我一定去那里看看,看看那个可以钓鱼、钓虾、摘莲蓬的地方。
学生邀请我去他的房间看看。刚进门,就被那个红色木雕顶子床吸引住了。大红的底色,金色的木刻,神奇的全榫卯机构。旭日东升、花开富贵、福寿康宁、勤俭持家、文武双全……里面每一个图案都是那样精致,活灵活现。我对学生说:好羡慕你啊,小小年纪竟然睡着一个古董床!
午饭全是自己家养的鸡、鸭、湖虾,田里刚刚挖的红薯、仔姜,奶奶包的馄饨……一顿原汁原味的家常饭,让我自然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返程途中,汽车在立交桥上,上上下下弯弯转转;林立的高楼大厦在车窗外闪过。义乌,这座“买全球卖全球、小商品的海洋”之城,同样也是一个古朴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呀。
乘公交
从2008年考得驾照开始,便很少乘公交车了,我家先生李老师更是寸步都要开车。没有座驾的时间里,我们的活动范围基本没有超过1KM。在家待了太久的李老师,这天终于同意跟我公交游义乌了。
小区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公交车站。查一下,发现基本可以到达义乌任何一个地方。
疫情后,生活已经恢复了以往的秩序,但在义乌,出入菜市场、超市,以及乘坐公共交通依然必须出示健康码和戴口罩,否则拒绝上车。
前洪车站,我们等121路的时候,一辆绿色的公交车停在我们面前,前门打开等待我们上车,只见上面写着“免费公交”。这种情况,我们没遇到过,忙摆手让车子开走了。继续等的间隙,我浏览了一下站牌。啊!真的是免费公交,是义乌政府的惠民政策,属于义乌特色呢。
偶遇一个义乌特色小吃,让我很是好奇。一个老人在一个好似北方烤红薯的铁皮筒子前吆喝。说的是什么,我也听不懂。于是,买一份尝尝。只见老人拉开桶壁上的一个小门,桶里便自动流出一个个小圆球,老人飞快地把这些小圆球切到下面的糖粉里。我问:“这叫什么?”老人答:“麻糍。”我尝了一个,糯米做的,Q弹,甜甜的。“你是第一次吃啊?”老人问。我点头答是。老人飞快又多给了我几个说:“好吃,多吃几个。”
这就是义乌人,做生意不怕走遍千山万水。即使薄利也会回馈买家。这便也是“懂感恩重诚信”的义乌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