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收藏

收藏随笔

慧眼伯乐陈衡恪

“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这是齐白石老人对英年早逝的知音陈衡恪所发出的内心的深深感叹。

白石老人绘画成就之所以名闻天下,其中就有幸遇伯乐加知己陈衡恪的原因。白石老人初涉京华鬻画,画风则不为人喜,生意非常萧条。一日闲暇,陈衡恪偶逛琉璃厂,在南纸店柜台中,见到署名“齐白石”所治的篆刻印章,即被吸引,并十分欣赏。立马打听刻印人的住址后,便登门拜访。两人一见如故,像多年未见的朋友一般,无话不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大缘。陈衡恪虽出身名门官宦人家,但绝无一丝酸腐俗套之气,为人真诚,仗言直言,第一次见面就给白石老人的绘画篆刻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他认为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必须要先有古人,再有自己,切不可为了媚俗,而欺世盗名,坏了自己真正的笔墨。”陈衡恪的一席箴言,让白石老人触动很大,也一直是老人奉为圭臬的方向标。

人们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常常谈到绘画笔墨的“衰年变法”,而真正能在这“衰年变法”中成功的人,可说是寥寥无几。齐白石、黄宾虹就是这“衰年变法”的真正成功者。当然,齐白石“衰年变法”的成功,其中不少得益于陈衡恪的广博建议。陈衡恪对于古今绘画笔墨的认识,绝对要超乎常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手高眼高”。陈先生由于家学渊源,所见翰迹名画多为世间罕见之品。加之其精鉴赏,“诗书画印”皆善,篆刻“印宗秦汉,刀法苍厚朴拙,雄霸大气,直逼古人。花卉之本,汲取的是吴昌硕藏拙浑厚的笔墨,在艺术风格上,非常敬重文人雅士的金石之气。其山水,鉴宋元,赏明清,然在笔墨气韵上,追求的是朴朴平逸的画境”。

陈衡恪交友有度,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结识了鲁迅和李叔同。鲁迅追求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与他想法是一致的。此外,他们还有共同的爱好,常结伴去逛市场,精心选购收藏金石拓片和古籍。陈衡恪曾为鲁迅治印多枚,赠画多幅。鲁迅十分欣赏和珍视,认为他在收藏中国近现代画家中,最欣赏陈师曾的绘画笔墨。李叔同在日本结识陈衡恪,由于志趣相投,也可说是一见如故。他们常聚一处研讨诗文、书画、篆刻等,早已成为莫逆之交。回国后,师曾先生刻印多方相赠李叔同。陈师曾先生对于鬻画为生的齐白石,帮助是最大的。白石老人京城卖画,一直居无定所,多于破庙茅舍居住。自打结识陈师曾后,不仅生活上有了相当的改善,且笔墨画技也有了飞速发展。陈衡恪曾携中国名家绘画赴东瀛参加画展,当时展出画家都是中国顶级的画坛人物。齐白石的画是首次亮相,由于陈师曾先生的极力推荐,所带白石老人画作,全部售罄。足见陈衡恪是改变齐白石一生命运的知己。

据《收藏快报》

2020-12-22 收藏随笔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72610.html 1 3 慧眼伯乐陈衡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