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龚艳/文 龚成浩/摄
8月23日是大陈镇新冠疫苗方舱接种点又一次开舱接种的日子。
下午2时,太阳高照,热浪滚滚,地表温度超过40℃,保安员周锡廷在入口处认真维持秩序,汗水顺着脸颊一直往下落。“热吗?”记者问道。“热啊。一忙起来,就感觉不到了!”周锡廷笑答。打疫苗流程怎么走?第一针第二针间隔多少?……周锡廷不时要给接种者做解释,他不正是接种方舱里第一位“解说”吗?“这么热的天,很辛苦吧?”室外两分钟时间,记者都感觉快要中暑了。“还好,不辛苦!那边志愿者才辛苦呢。”
进入方舱后,如果还不太了解流程,一些志愿者会继续“接班”,进行详细讲解。俞晴已经不记得这是她第几次在方舱做志愿者了。她今年刚高中毕业,只要方舱开仓,一定准时报到。从登记入册到维持秩序,再到引导分流,凡志愿者的活,她都干过。她说,离开学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将继续当一名方舱里的“螺丝钉”。“放弃玩的时间做志愿者,辛苦吗?”记者有些好奇。“还好,不辛苦!医护人员才是最辛苦的。经历了疫情,他们让我打心底里佩服。”
在接种区,有一位工作人员忙忙碌碌,负责统筹各项事务、处理突发状况。“疫苗不多了,精确统计一下数量,赶紧通知后面打不到疫苗的老百姓不要排队了。”他就是方舱的“大管家”、义乌市中医医院医共体大陈院区疾控组组长王峰。去年,新冠疫情来袭时,他在除夕当晚便回到工作岗位,连续作战20余天。如今他未休的假期已经累计两个月了。“还好,不辛苦,打针的医护人员才是最辛苦的。”王峰每次都想着,要为医护人员尽量做好后勤保障,让他们轻松上阵。因工作突出,王峰被评为义乌市第六届“最美天使”。
大陈镇疫苗接种方舱有7个接种台,来自义乌市中医医院医共体大陈院区的14位护士齐上阵。医院那头正常开门,接种方舱里需要的医护人员调配不过来,大家便放弃休息时间,到方舱加班。给老百姓打针,一刻也容不得马虎,护士们身着不透风的防护服,工作压力和强度都很大,穿着的衣服早已干了变湿、湿了又干。陈香娟2009年加入护士队伍,是方舱里的骨干力量,当天她打了456针,打破自己原先的记录,平均一分钟一针。问起姑娘们辛苦不辛苦,她们淡然一笑:“还好,不辛苦。”的确,比起去年疫情期间连续几个月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今年已经好多了。
到目前为止,大陈镇18周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和12-17周岁首剂接种指标均已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两项都超过了百分之百。
据悉,自5月25日大陈镇新冠疫苗方舱接种点第一次开舱以来,最忙的一天,从上午7时30分一直持续到晚上8时30分,整整13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