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文

《空谷生香——松石山民书画展》开展

《素心图》

《墨痕香图》

《草书陶渊明诗》

《写兰中堂》

《画兰》

《江南无所有 聊寄一枝春》

《楷书董其昌句》

“太传神了,兰花素描功力相当了得。”

“字体法则森严,笔墨苍劲庄重,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

1日,《空谷生香——松石山民书画展》在春及草庐美术馆开幕。一张张圆润饱满的书法条幅、一幅幅清新雅逸的画作挂满整个大厅。前来参观的书画爱好者纷纷驻足欣赏,不时用手机拍摄。

本次展览,由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主办,市北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与春及草庐美术馆承办,共展出应均先生精品力作《素心图》《草书谢灵运诗四条屏》《浓墨兰花图》等60余幅作品。作品大多都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不仅有其代表性的碑帖融合的书法和独具韵味的兰花作品,还有难得一见的山水和梅花作品,同时还展出应均先生的篆刻作品及其所刻的文房用品等物件。

应均(1874—1941),永康市应店村人,名万春,字敷华,又字仲华,晚年以“松石山民”为号,一生淡泊无争,磊落洒脱,诗文书画修养全凭自学不倦而致。他十分重视临碑习帖,坚持“我字写自己的,画画自己的,图章也刻自己的”,从而形成了积淀深厚、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书以魏碑笔法融入行草,用笔遒劲,纵横奇崛中寓二王风骨、苏黄神韵,被世人誉为“应均体”。

他不但以其书法郁勃古朴、兼容众美而独树一帜,独步民国书坛,且诗画篆刻也无一不精。他以草隶笔法入画写兰,挥洒自如,葳蕤苍润,清新脱俗,堪称一绝。金石篆刻虽非专攻,但正刀直入,拙中寓巧,自有独到精妙之处。

从民间来,到民间去,乃布衣艺术家的本色。应均醉心翰墨,不慕浮华,以书画得到大众喜爱为荣,所以请他写字作画者众。无论亲戚朋友,还是村姑农妇,无论写在宣纸上,还是号在农具家什上,他有求必应,乐此不疲。

真正的艺术,总会得到历史、社会和后辈的认可、赞赏与尊崇。1990年金鉴才先生在《西泠艺丛》第二期推出应均专辑,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应均书画艺术为国人所知,此后便成了爱好者关注的热点。

本次展览在不断收集挖掘的基础上,首次较系统全面地集中展示应均的诗、书、画、印,以让广大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更加了解应均、认识应均,并汲取其艺术营养。巧合的是,2021年是应均先生逝世80周年,能如此近距离欣赏这位民国时期书画家的作品,对许多书画爱好者来说是一大幸事。

走进展区,一幅49×81cm的《素心图》引起不少参观者的兴趣。在题跋中,应均先生写道:“仆近三十载未到武林,今春访友吴山,旋打桨于西子湖上。登西泠印社,闻有贫而乐者善画磁,即往访陈列馆,果擅一艺之精。”款识为:“庚午榖雨日,松石山民应均作于桃花谿上并题。”庚午年正是1930年,应均访友吴山所作。

此次书画展受到不少书画爱好者的追捧,马健就是其中之一。

“听说今天有应均的书画展,特地约上几个好朋友来参观学习,今天来看展览,收获真是不少,希望以后多举办此类活动。”马健说,他从永康特意赶过来,参加画展,细细品读应均的诗、书、画、印作品。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部分从事美术培训的老师也趁着开幕当天赶来“取经”。在展厅一角,来自浦江的张丽和朋友正在看画。“每次展览都会过来学习,这次也不例外。”张丽说,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绘画技巧,对他们的美术教学非常有帮助。

“这次看了应均书画展,感到他的书法和兰花都相当高妙。他掐线条掐得到位,所以他的线条与空白,起伏的节奏感非常明显而微妙。他的用笔,借用一个流行句式,是且走且守、且断且连、且收且放。方与圆、刚与柔、入与出、刚健与妙曼,在他的书画作品中相反相成,相得而益彰。”

前来参观的画家纷纷表示,应均或他的作品得以在今日被重新发掘出来,真好比是出土文物一般。举办这样的展览,让大家有机会对应均及其艺术进行一番历史审视与审美观照,意义重大。

举办此次展览,旨在让观众学习应均先生精湛的笔墨技法,碑帖融合的创作精神,感受纯粹的中国文人书画魅力,这对当下书画艺术探索之路或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30日。

全媒体记者 卢丽珍 文/图

2021-12-03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80552.html 1 3 《空谷生香——松石山民书画展》开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