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卢丽珍 文/图
三十年前,弹棉花曾经是个红火的行业,人们垫的盖的都是手工加工的棉被,尤其是冬季,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弹棉花时弓子发出的“嘣嘣嘣”的声音。每年秋风乍起时,街头巷尾、庭院村落都会响起“弹棉花,弹棉花喽……”的吆喝声。
手工弹棉絮技艺已入选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77岁的朱光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弹棉花弹了54年,在年复一年纷飞的棉絮里,他的青丝被染白。54年就干了这一件“小”事,可他说:“最高兴的就是弹棉花弹了一辈子,把无数的温暖留在了乡间。”
生计 一张弓一根弦
朱光有中等个、瘦小身材,脸庞布满了皱纹,虽然年已古稀,但仍是精神矍铄。记者见到他时,他右手背着弹弓,左手拿着木锤,埋首弹着一床棉絮。木锤敲着弓弦轻巧地在棉花上划过,原本厚实的白棉,渐渐变得松软。
为了生计,23岁起朱光有就开始学弹棉花。“弹棉花功夫全在一双手上,力度很难平衡,不学个半年是学不会的!”朱光有介绍,“老师傅都有一把专门用来弹棉花的弓,根据个人的习惯可长可短,通过用木榔头敲击弓上的弦,使弦震动来粘取棉花,这样棉花才会变得蓬松。光这道‘弹’的工序一床被子就要3至4小时。”
据朱光有介绍,那个年代里,年轻人都会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学徒是没有工资的,包吃住。他和师傅每天背起弹花工具在乡间巡游赶场,以弹棉花谋生计。”
朱光有告诉记者,他跟师傅学习时,最怕拿木锤敲弓弦。“开始敲几分钟就胳膊酸痛,一天下来整只手都肿起来。”
熟练掌握这门手艺后,他也和师傅一样,背着大弹弓和牵线杆,一头挂着碾饼、弹锤之类的用具,在乡间巡游赶场。“以前弹棉花需要背着弹弓到各乡间游走,边走边吆喝‘弹棉花咯’,哪一户人家需要做棉被,就留在那户人家里,跟着主人吃住。”主人家的两扇门板一搭,就是一个弹棉架,完工后倒头就在门板上呼呼入睡,哪管冬夏与春秋。
朱光有回忆道,1990年之前,他背着的弹弓跑遍了佛堂、赤岸一带的乡村。“那时弹棉花的人多,弹一床收3元。割完谷子就出发,腊月回来,也算一笔不错的收入。”
“弹棉花赚的是辛苦钱,尽管现在会弹棉花的人少了,但需求还在。” 朱光有说,“经历过这个行业的辉煌时期,又经历了这个行业的落没,始终觉得弹棉花是件良心活,也是一个能带给人温暖的工作。”
坚守 棉花虽轻品质却重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我国在元代即有此业。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
“弹一床棉胎在外人看来很简单,其实有很多细节要讲究。”说完,朱光有现场展示了他的技术。他将棉花铺到一米多宽的案板上,然后背起弹弓,微微弓着身子,膝盖稍微弯曲,左手扶住弹花弓,右手握住弓锤,敲动弓弦,发出“嘣嘣”的声音,双脚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弓弦小心深入棉层底部,再随着震动慢慢向上提起,力量由轻到重,原本平静的棉层瞬间翻起海潮,棉絮腾空而起,犹如白色的精灵伴随着规律的“嘣嘣哒”的节奏,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朱光有专注在每一次拨动里,像一个演奏着乐章的大师。
弹花之后便要“网线”。只见,朱光有将几股红绿细棉线合到一起做成一股大线,经纬线再用沙线拉织成小网格。在棉胎的两个对角分别拉上,横、竖、斜三层网,要求网格均匀铺在棉絮上,并用竹制的网格筛将棉花压实,最后用棉盘反复在网好纱线的棉被上搓磨。一床棉胎做到这里,只完成了一半工作。棉胎的另一面翻过来以后,也需要同样的操作步骤。因为工序繁多且耗费体力,一位师傅一天下来最多做1床。
“我曾收过几个徒弟,如今还在弹棉花的已经寥寥无几了。”朱光有感叹,干这行太累了,利润不高,年轻人很难坚持。“随着年纪大了,一天只能工作几个小时了,有时要两天才能完成一床。”
据介绍,传统的手工棉被制作对工艺十分讲究。第一步是钩棉花,把成团的棉花钩开、钩碎(新棉不需钩,旧棉翻新要钩);第二步是重头戏“弹”了;第三步是铺完后,必须用一个竹制压棉筛把棉花压平整,这就是所谓的“压棉”,压平后有些还要用彩棉做一些吉祥文字,花鸟等图案;第四步是“牵纱”,这道工序必须两个人做,以前是用纱线一根一根放到棉胎上,一层一层拉织成沙网罩住整张棉,让棉胎定型;第五步是“揉棉”,手拿着木制磨盘在棉胎上揉,为了让纱和棉花交织在一起,起到固定作用;最后,人站在磨盘上像扭秧歌一样,磨压结实。
“一床弹得好的棉被,盖十几年都不会坏。我从来不偷工减料,大家都喜欢找我弹。”他说,棉花虽轻,品质却重,一朵都能不少。
手艺 传承手工技艺
朱光有的手艺很有名气,他弹制的棉花被蓬松却不失韧性,温暖却不显笨重。很多客人都是回头客,不少人特意拿棉花到他家里弹制棉胎。
“老朱的弹棉技术好,人也实在。”村民朱大爷告诉记者,虽然市场上选择多,但无数村民找他做过被子,有的是做给儿子儿媳结婚用,有的是做给新生儿的小被子,还有不少恋旧的街坊,盖了近十年的棉被都会找他翻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城市里早已看不到弹棉花手艺人身背弹弓,走街串巷的身影,像他这样的弹棉花手艺人也越来越少,这门历史悠久的手工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既然做了这行,就一心把它做好,还得想尽办法把手艺传下去。”说完,朱光有又忙碌起来,弓着背,钻进那个“飘雪”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