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球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12强赛小组赛中,中国队“兵败如山倒”,6负3平1胜。媒体和球迷批评、斥责声随之传来。
但我发现,很多媒体,在报道这条消息和介绍中国队的比赛成绩时,都是“1胜3平6负”。于是我就纳闷,输得这样可怜,败得这样涂地,为什么还要把“1胜”摆在前面?为什么不说“6负3平1胜”,而非说“1胜3平6负”?
先说“1胜”,首先让人们看到的,是成功和胜利。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虽然对手很强大、比赛很艰难、我们的队伍经验很不足,但依然取得了一场胜利。这是一场宝贵的胜利,也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以后乃至以后的以后,还会取得更多的胜利。
这时候,人们的思维,就会跟着引导,继续往下想,这些球员和教练,确实不容易。夏天那么热,还要训练;冬天那么冷,还要出征。他们很辛苦、很努力、很渴望为祖国争得荣誉。只是比赛太复杂,对手太狡猾,运气太不佳,所以才获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但希望依然存在,以后还有机会。
这样一想,很多人的气就消了。觉得他们多拿些工资,多输几场球,都算不了什么。因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让足球队的小伙子们慢慢玩,慢慢来,就可以了。
而要真的这样“习惯性思维”,可就完了。因为中国足球队现在最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不是胜利,而是失败,不是“1胜”,而是“6负”。10场比赛,输了6场,赢了1场。形势是多么严峻!问题是多么严重!在“6负”面前,那个“1胜”的“辛苦”和“经验”,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有句俗语,叫“许一许二不许三”。一场负,两场负,三场负,到了第六场,依然再负。这就得说道说道了。是工资低吗?是伙食差吗?是业余球员吗?是背后的国力不强大吗?如果都不是,那就要从自己身上找一找,看一看是存在理想问题、信念问题、品质问题、斗志问题,还是战术问题、技术问题、合作问题、态度问题。
先看成绩还是先看问题,不仅是一个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荣辱思维和激浊扬清的问题。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支团队,只有知道了自己的耻辱,才能够接近勇敢;知道了自己的软弱,才能够发愤图强。
相传当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的时候,接连吃了几次仗败,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甚至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于是他想给皇帝上疏,以示自责。其中有一句:“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曾国藩手下有个幕僚,看了上疏的文稿后,建议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果然成效显著,皇上不仅没有责备曾国藩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了他。
这个故事,让人们发现了一个奥秘,即便是战斗失败、工作失误、问题多多,但只要在汇报和对外宣传时措辞巧妙,就可以化险为夷,虽败犹荣。于是,此后就有很多人以“屡败屡战”为榜样,在报喜不报忧上下功夫。
但无论到任何时候,掩盖问题都不等于解决问题。相反,越掩盖,越严重。就像中国足球队,冲了几十年,仍然冲不出去。如果把问题摆在前面,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耻辱的味道,说不定还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