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写点文字,寻趣乱翻史书,可能会在书籍这一精神禅床、心灵洞穴中,觅得一些寄托和慰藉。近读一文,很有佛境与心境相通之意,梵声和心声共鸣之和。文章讲的是唐代著名禅师慧宗的故事。慧宗禅师酷爱兰花,有一次,他要外出弘法讲经,临行前吩咐弟子们看护好他精心培育的数十盆兰花。
弟子们深知禅师爱花如命,于青灯黄卷之时,晨钟暮鼓之余,总是细心侍弄兰花,大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悉心。某日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小和尚们偏偏在这天晚上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出门看时,只见眼前一片狼藉,破碎的花盆,倒塌的花架,还有散落的兰花,端的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数日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师傅的责罚。
得知原委,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平静而祥和,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大哲学就是大实话,真佛语如同平常言。这句话平白似无奇,淡然似无味,细细揣摩,深感内有大象之形,饱含大羹之味,令人眼睛一亮,心中豁然开朗。
就是这么一句平淡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对师傅更加尊敬钦佩了。
种兰,本是性情中事;育兰,可使人达观,让人心平气和。“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兰草便不同”,这是一种雅致;“松性淡榆古,兰心独不群”,更是一种高洁。凌波仙子多情,世间百花有意,安排了大多花卉是春天萌发,“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只有谓之“香祖”的兰花不轻不慢。四季花开,不必春雷催生,无须望断秋水,夏季依然蓬勃,冬季走向深沉,兰心蕙质,名副其实。由是观之,种兰之人,须得品行端正,贤良忠诚,胸怀大度,宠辱不惊。大气之人种大方之草,宽阔之心植上品之花,所谓“心花先放,再种兰花”,如此,才能满室芝香,恒久传远。如若动辄斤斤计较,样样都要,为一言一行耿耿于怀,差一丝一毫暴跳如雷,那言行岂不若花也要为之窃笑?
百样补品五谷杂粮首选,万宗寿道陶冶情操最佳。不为生气而种兰,实是一种高境界,可见一种大胸怀。其实,快乐往往瞬间即逝,一个“快”字,道出了“乐”的短暂。如果把这种生活中的快乐转化为一种心情,那就恒远持久了。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更是一种快乐的高境界,是生活的一份超拔。然而,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常常感受不到快乐,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过分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时常心为物役,对物质追求患得患失。特别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希望遭到破灭,心爱的东西受到损毁时,内心的梦想被现实刺穿之时,就感到悲观、失望、气恼。这些情绪,不知使他们失去了多少快乐和幸福。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甘蔗没有两头甜,花儿不会永不落。“不为生气而种兰”,可以让人悟透一些东西,看破一些事情。养兰之人,芸芸众生,应该有些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境界,应该有些五欲已消诸念息的追求,如此,心想花开。即使风雨袭来,盆被摔,兰被损,也能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只因有一朵自开的心花在我们心中盛开着,怒放着。况且,不少事情已经不幸发生,与其唉声叹气,生闷气,添怒气,长怨气,亦于事无补,还不如豁达一点,大气一些,这样也可让自己释怀,使别人开怀,这至少如《不气歌》中所言,对身体还是有些许好处的!
生活中的好多事我们无法预料,但人生航海之舵我们多少可以把握。当困难、不幸突然而至时,与其暗暗生气、独独哀伤、快快逃避,还不如在心田栽棵快乐的兰花,用坚忍与豁达去化解心中的烦恼。心中有了烂漫的兰花,幸福就会与你相伴,芳馨就会与你相守。因而,我们种兰,要的当是缕缕袭来、淡淡散发的清气,添的须是那份勃勃怒放、静静荡漾的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