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群言堂

丧钟为谁而鸣

静骅

《刻骨铭心的一课》,是我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它是一篇不满千字的精短小文。应该说,这篇文章非煌煌巨作,作者也并不著名,却深深震撼了我,成了我心头永恒的经典。我视它如明珠,从杂志上裁剪下来,安置在床头。《刻骨铭心的一课》既是美国作家贾森·博卡罗刻骨铭心的一课,也是我时常温习的刻骨铭心的一课。

林语堂先生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人人必须阅读的,只有在某事某地、某个环境或者某个年龄中一个人所必读的书”“只有适合心境的作品才是经典的作品。”《刻骨铭心的一课》正是这样一篇适合我心境的经典作品。

贾森·博卡罗的《刻骨铭心的一课》,就好似老中医手中的那枚银针,医治了潜伏在我心头多年的暗疾,让我懂得了为人处世中“换位思考”的要义。

《刻骨铭心的一课》的内容很简单:父亲要16岁的儿子将汽车送到附近的一个修车铺检修,并约好下午四点去一个叫米雅斯村的地方接儿子回家。儿子在等检修汽车时感到极其无聊,就去附近的一家电影院连看了四部电影,出来后发现已经是六点钟了,比和父亲约好的时间迟了两个小时。儿子想父亲如果知道我因为看电影而迟到肯定会生气,于是就编了瞎话,说汽车修理的时间延长了。在约定的地方见到父亲后,儿子用编好的瞎话向父亲解释。其实父亲四点钟就打过电话给修车铺,知道汽车四点钟就修理好了。父亲一针见血刺破了儿子的谎话。

作为一般的父亲,对儿子撒谎来欺骗自己,轻则责骂,重则棒打。可这位父亲,在指出了儿子的撒谎后,说了一段熠熠生辉的话,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我非常生气,但不是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我让你感到对我撒谎比说实话更有必要。我不称职,还因为我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也不说实话的人。我要步行回家,好在路上深刻反思这些年来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失误。”

而后,无论儿子如何恳求,如何道歉,父亲置之不理,毅然踏上了乡村崎岖的泥路,疲惫和痛楚地用四个小时走完二十英里的回家路。

说实话,正是看完了父亲这段话后,让我感到了心灵的震撼,也让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如果我是这位父亲,我又会如何处理?我是先惩罚儿子还是先惩罚自己?我是要儿子先反思还是先反思自己?我会惩罚自己和反思自己吗?

如果说“步行回家”是肉体上的惩戒,那么“反思自己的失误”则是对精神上的拷问了。在为人处世中,我们也会惩罚和反思,可我们惩戒和要求反思的对象往往是别人,而非自己。面对别人的错误或失败,我们总是气急败坏,指责或辱骂别人没有用心去做,没有努力去做。我们总是高高在上,拿着权威者或年长者的威严,藐视错误者,惩戒失败者,在藐视、惩戒别人错误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快意。

“惩戒他人”还是“惩戒自己”,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换位思考”的要义就是在他人的“错误”面前先想到自己的不是。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不能先忙着“惩戒他人”,而应先“惩戒自己”,反思自己的不是,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英国诗人约翰·唐恩写过这样几句诗: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不要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丧钟为谁而鸣?

如果只知道“互害”,却不去“换位思考”,于个体,于社会,丧钟都会早早敲响。

2023-05-31 静骅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46743.html 1 3 丧钟为谁而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