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群言堂

令周勃惊悚的狱吏

刘吉同

汉文帝时,周勃遭人举报谋反而下狱,后经薄太后施救出狱。他感慨万端:“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资治通鉴》卷14)。狱吏怎么他了?史书提供了两条资料,一是“吏稍侵辱之”,二是“勃以千金与狱吏”。“稍侵辱”就是“切香肠”式的侮辱、折磨,恐怕精神的、肉体的都有,且愈来愈狠。这一点结合古今,可尽情想象。估计实在受不了了,才拿重金贿赂狱吏。

周勃何许人也?乃西汉开国元勋,为汉朝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刘邦死后,他又与陈平联手,铲除了“吕氏集团”,拥立刘恒为帝,有再造大汉之功。刘恒登基后,周被封相、封侯,地位可想而知。狱吏是什么?是监狱中管理犯人的小卒,卑微如草芥,比如鲁迅先生《药》中那个红眼睛阿义。

狱吏往死里整周勃,固然是想敲诈些钱财。他们大都是这个德行,比如《水浒传》里那众多的狱吏,个个敲骨吸髄,人人如狼似虎。但令周勃惊悚的这拨狱吏,更大的动机,窃以为是出于一种“成就感”。怎么这样说呢?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一段话可帮我们找到答案。“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到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狱吏之流多如尘垢秕糠,一向被仕林鄙视,更不要说王公大人了。故自卑感极强,又伴有强烈的嫉妒心,更梦想能成为“人上人”,一显自尊,傲视别人。因此,被其侮辱的人,官职越大,地位越高,声名越显赫,威望越过人,狱吏施虐时便越来劲,获得的“成就感”便越大,其性价比比普通人大多了。而周勃正是这样一个角色,故遭到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做个推测,革命成功后的阿Q,如果仍念念不忘“应该有一个女人”,那么,回到未庄后,想找为他传宗接代的,断不会是吴妈、小尼姑、邹七嫂这些人,而会是赵太爷家的女主人。假如武则天、李师师也住在未庄,阿Q直扑而去的,很可能是这两位。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样做会令阿Q的“成就感”瞬间爆棚,“伟大”指数直线攀升。特殊的年代里,叱咤风云的彭德怀元帅被打断三根肋骨,大学者、诗人陈梦家被活活打死,名满天下的大艺术家严凤英死后又遭剖腹。“狱吏”们何以这样对待他们,这与其崇高的地位、难以企及的才学和名气有很大关系。换成普通人,不一定能享受这般“待遇”。狱吏们潜在的逻辑是:我没有能力成为英雄和天才,却有能力侮辱乃至毁掉你们。这样的意识一旦燃烧,非常可怕。

这就是鲁迅先生讲的劣根性,其特点是:源远流长,破坏性很大,暴烈且残酷。比如:项羽一把火把雄伟壮观的阿房宫烧掉,刘邦往儒生帽里撒尿。北宋亡国后,金军肆无忌惮地侮辱徽、钦二帝及皇子、嫔妃、公主。朱元璋殿堂上把士大夫打得皮开肉绽。从中都可以看到狱吏的影子。

唐末的朱全忠,其谋士叫李振,李“屡举进士,竟不及第,故深疾缙绅之士”。905年的一天,二人随押解的唐朝宰相裴枢等三十多名官员,一起来到滑州白马驿。李振指着这群囚犯,望着滚滚的黄河,对朱全忠说:“此辈常言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全忠笑而从之”(《资治通鉴》卷265)。这个对话和场景,是对两个特大号狱吏嘴脸的经典描绘。

古往今来,老百姓追求的无非是能过上平平安安的日子,即俗语所讲的“平安是福”。近代以来谓之民主与法治。其实,像周勃这样的达官贵人,需要的也是平安,甚至更需要,因为从历史上看,其命运的“不确定性”,远大于芸芸众生。总之,大家都生活在公平与法治的阳光下最好。

2023-05-31 刘吉同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46742.html 1 3 令周勃惊悚的狱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