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住在北京的小村庄,“举家食粥酒常赊”,过上穷苦日子,心里也能明白花开花落的因由了。
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得了江宁织造这个肥缺后,就不断给康熙皇帝送礼又表决心。据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记载,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初二,郎中曹寅从南京送来腌鲥鱼六十尾。同年六月初一,又送新茶二十罐。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廿九,郎中曹寅进送鲥鱼二百尾,便蛋二千个,腌蛋四千个,两种玫瑰露八罐。皇上的批复都是三个字:知道了。这三个字是啥意思?有专家分析,可能就是现代领导批文时的圈阅。有专家说不对,这比圈阅更亲切、更明示送礼人:“你小子还算懂得官场规矩,收下了,我记住你了。”
给康熙皇帝送礼较多的一次,是送轿一乘,铁梨案一张,博古围屏一架,满堂红灯二对,宣德翎毛一轴,沈周山水一卷,董其昌字一轴,黄庭坚字一卷,天宝鼎一座,秦镜一面,宋磁菱花瓶一座,汉茄袋瓶一座,哥窑花插一座,定窑水注一个,窑变葫芦瓶一座,汉玉笔架一座等等,共45件。
当然,皇上也不会让奴才们白送礼的。一次,给曹寅的“回复”朱批写的是:“朕体安善,尔不必来。明春朕欲南方走走,未定。倘有疑难之事,可以密摺请旨。凡奏摺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你瞧瞧,皇上对手下“送礼的爱臣”多么信任,多么关照。告之下属,你不用进京,我身体很好。同时还把一把手的行动计划都泄漏了,并关照有了难事直接对我说,写密信,要亲自写,别让旁人知道。四个“小心”更说明主奴之间的猫腻该是何等深厚;主奴之间“礼尚往来”多么心安理得,一送,一收,最好别跑了光。
由于总给皇上送礼,皇上肯定是心中有数的。你平日里工作干得咋样,在其次。倘若有人说你的坏话,皇上我也是可以先吹吹风的。比如一次曹寅上书,要把他管的单位财政支出改动一下。皇上立刻密折告诉他:“生一事不如省一事,恐以后尾大难收,再留心细议。”那意思多明白:搞什么搞,搞乱套了怎么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曹寅被这么一点拨就明白了,所以干了八年肥缺后,皇上就让大臣们议议,说:“曹寅并未贻误,八年完了,今若再交其接办八年,伊能办乎。”曹寅工作不错嘛,再干八年吧。看看,这就是送礼的效果,不送礼行吗?不送礼,只等吏部按程序举荐那不是黄花菜都凉了?
康熙换了雍正,曹寅换了曹頫,送礼的“光荣”传统还是代代相传的。送皇上喜欢的纸张笔墨,珍馐美味,上了等级,有了档次,数量够足,效果就又出来了。然而,曹頫一次不小心操作,竟牵出了皇上受贿的底线:他找王爷办点事,没办成。于是,在给皇帝送礼时,顺便表奏了一下。你说这人傻不傻,你在小圈子发的微信,咋能转发给皇上呢?皇上立即点拨他:“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传奏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你若自己不为非,诸事王子照看得你的;你若为不法,凭谁不能为你作福。不要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量买祸受……主意要拿定,少乱一点。坏朕名声,朕就要重重处分你,王子救你不下了。特谕。”
您瞧瞧,说得明白不?你给我办事,那就咱俩通气。你与王爷间的事,你们自己看着办。他不给办,别往我这里搅,这不是给我出难题吗?我要过问此事,王爷怎么看,其他人怎么看,不是坏了我的名声吗?指点得多么透彻。
俗话说,官不打送礼的,看来皇上也不打,还能多多关照:你送的礼让大臣们都看见了,我就批示个“知道了”;你若是送得多多,又有事密奏,老子我就同样以密件方式给你透点风,要你学乖点。但你给我记住,别因为你们的事,黑了朕的形象。若那样,老子可就要收拾你了。
瞧明白了吧,皇上不但收礼,还教你送礼的妙法及“注意事项”。清时皇帝们传统原则是,你贪了朝廷的或者因贪而坏了朕的大事,肯定抓你。你若是搜刮百姓、盘剥富商而送礼“沟通情感”,这是你的事,朕没看见。
受贿者只要净“利润”,并不与行贿者责任共担。因行贿而受宠,并不安全,而且藏着巨大凶险,随时会被舍车保帅。行贿的曹家,最终不是被受贿的皇家给办了吗?
(文中资料引自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所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出版。“便蛋”等词,皆从书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