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王安石难圆善政梦

姜胜群

王安石有一个丰满的理想:善政。为实现理想,他拟两手抓:除弊,富民。

王安石说:“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所谓善政,就是要改革弊端,藏富于民。

王安石的施政理念,在其对抗灾工作的认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熙宁年间,天下大旱,于是,各地按照一贯的做法,开仓放粮,发钱发物,安置难民,救济老弱病残……对此,王安石认为这是“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如同车毂已经破碎,才想起增大车辐。而现实是“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被救活的不到百分之一,而饿死的已经白骨遍野了。

救灾不力,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通讯落后,情报不能很快反映到决策的高层;官僚主义效率低下,再加上贪官污吏横行,马后炮式救灾,乃“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只有给人恩惠的美名,并没有救人于难的实际效果。王安石的这种认识,完全是基于对北宋政权病入膏肓种种弊端的认识,是基于对灾难中众多死难者的惋惜。在他看来,一个铲除种种弊端的政府,完全可以避免更多人的死亡。

王安石的父亲是地方官员。王安石跟随父亲辗转各地,接触现实了解民间疾苦,深刻认识到历经百年的宋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外强中干,必须改革,去掉弊端,走富民强国之路。在王安石看来,“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自然灾害是常有之事,即便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等自然灾害。唯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才是抗击灾害的根本大法。

藏富于民,富民化俗是王安石的一贯思想。他主张先让人民温饱,然后再进行教化,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因为“民窘于衣食”,很难“欲其化而入善”(《王文公文集·风俗》)。在《再上龚舍人书》中,王安石批评一些大臣“不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而是“徒善、徒法”,玩虚的。

藏富于民,必须来实际的,因为“徒教化不能使人善”“徒政亦不能使人善”(《洪范传》)。

与王安石同一时期的富弼、赵抃等人,也曾身居相位等要职,在抗灾中,也都有所表现。如富弼任地方官时,“河朔大水,民流就食”,采取官民结合、发动官员到救灾一线,鼓励灾民自救等有效措施。赵抃采取分散救济,对无依无靠的老幼病残,一律由政府收养,免费吃药,免费医疗等等。但这些作为,都是见招拆招,是“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开仓放粮,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灾民的老路子。临时抱佛脚,治标不治本。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再上龚舍人书》)王安石在信中的第一句,便申明自己不是停留在开仓放粮,解决一时饥饱的层面上。更不是“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是要“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革除弊端,重振朝纲,藏富于民。

走改革的正道,未雨绸缪,富民强国。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不测的灾难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善政,熙宁二年(1069年),被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大刀阔斧改革,实行抑制土地兼并,减少官僚机构等措施,触动了大地主财团的既得利益,招致他们的拼命反对。在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面前,即便“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也无力回天。

封建社会的骨感现实,让善政之难,难于上青天。

2024-02-02 姜胜群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27133.html 1 3 王安石难圆善政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