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用书画开启人生第二个春天

——义乌银发群体热衷习书学画掠影

龚待溪临《吴中山水图卷》(沈周)。

龚待溪创作的竖屏牡丹图。

龚待溪书写“积健为雄”。

市民观展。

“蒲公英群文课堂”采风活动(资料照片)

▢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图

春渐暖,花已开,乌伤大地正上演熟悉的一幕幕场景:在农村文化礼堂,几支毛笔、一卷宣纸,众人齐聚挥毫泼墨,似已胜却人间无数;在老年大学课堂、书画公益培训班,一点一划解析、一笔一画临摹,师生同染翰,其乐融融;在各大展览场馆,丹青翰墨齐飘香,浓淡枯湿皆相宜,吸引众多爱好者纷至沓来……

人间重晚晴。“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正如王羲之在《书论》所言,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在商城义乌,习书学画成为银发群体热衷的兴趣爱好:有的数年如一日,坚持笔耕不辍;有的不断学习,丰富文化修养;有的以书画会友,促进人际交往,让晚年生活过得多姿又多彩。

当下,“文化养老”新时尚渐趋流行,学习书画成为“文化养老”的重要方式,老年书画活动已成为义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

初心不改,数十年沉醉书画艺术

何为“赏心乐事”?对于退休十年的“老文化”龚待溪而言,莫过于展纸蘸墨,写字画画。

3月9日至18日,龚待溪中国画画展在义乌收藏品市场观止厅举行,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慕名而至。此次展览由市文化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展出的50幅书画作品,都是从龚待溪近年临摹创作的数百幅作品中精选而出。作品内容丰富,有字有画、有花有鸟、有山有水;形式亦十分多样,八尺巨作、三米手卷和小巧扇面相互辉映。

“‘赏心乐事’是多年前义乌书法界前辈金鉴才先生写的,跟我当下的心境十分契合,拿来当这次画展的主题,再好不过了。”龚待溪笑着说。

“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是学习中国画艺术的重要方法。学习中国画要从学习传统起步,经历从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临摹即“传移模写”,是谢赫提出的“六法”之一,也称“师古人”,通过临摹,掌握运用笔墨的基本技法,才能够用之于写生,用之于创作。所以,清代王学浩说:“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

“他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深谙此中奥妙。怀着问艺之本心,抛却世间杂事,潜心画艺,已历时多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义乌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美术师王伟成介绍,龚待溪自小喜爱书画,求学、入伍期间坚持学习临摹。退伍后,供职于政府机关部门,工作虽忙,仍每天坚持练字1小时以上。至退休,从学习清人“四王”山水入手,上追“明四家”沈周、董其昌,深入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与精神;后又研究学习近现代中国画大师潘天寿的花鸟画,初入门槛,即略有小成。

漫步展厅,只一眼,众人便在八尺整纸巨作——临潘天寿作品《映日荷花别样红》前停下脚步。“这幅画,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画面灵动,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潘天寿运笔果断、用墨淋漓、气魄宏大、清新刚健的笔墨特点。”听到这样评价,大家纷纷点头认可。

临沈周的手卷作品《吴中山水图卷》同样吸睛。这幅三米长卷,描绘的是苏州地区苍茫葱郁的山峦、溪流、村郭,画面典雅,设色明朗,随意自在,宁静怡淡。

“传统山水画勾、皴、点、染的笔墨技法运用熟练、灵活,他已经正确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和笔墨精神。” 作为龚待溪学习中国画的阵地之一——“蒲公英群文课堂”任课老师,同时也是此次画展策展人之一,王伟成的点评十分中肯,“在中国画传统艺术的传承之路上,他已迈开了扎实稳健的步伐。”

与众乐乐,活动展览年年办

盛世文化兴,书画皆可表。

“此次书画展效果不错,为我们龙年公益培训班的展览活动打了漂亮的头阵。”王伟成介绍,自2019年开始,“蒲公英群文课堂”每年都会举办书画展览活动。几年来,吸引了一批喜爱书画艺术的老年学员,他们脱离繁忙的工作岗位后,寄情于书画,用艺术开启人生第二个春天。

垂髫小儿诗《咏鹅》、苍翠挺拔香樟树、虚怀若谷宦塘竹……2021年12月30日至次月12日,“乌伤新韵——义乌名胜风景中国画展”举行。这是一年来采风活动的成果展示。此前,十余名老年学员在王伟成带领下,走遍义乌老街、山林,四处采风写生。他们用手中的笔直抒胸中之臆,描绘义乌大地的名胜风景和风土人情。古月桥、德胜岩、绣湖、佛堂老街……一个个典型的义乌元素,经过中国画笔墨的加工,展现出不同角度的乌伤新韵。

“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方寸之内,纳环宇之姿。”手卷以横幅展示的形式,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天地万象。去年5月6日至15日,“千里江山——义乌市中国画手卷临摹作品展”亮相,一幅幅超3米的手卷精品惊艳了观众。或深山大壑、古松老树、悬瀑飞泉,或楼台亭阁、飞禽走兽、人物往来,四时风物而尽于一卷,披图幽对,可望可行,可居可游。

一卷展开,尺幅乾坤。龚待溪等12位学员为了创作出这些长卷作品,颇费一些功夫,凝聚了不少心血。“创作临摹一幅超过3米的手卷,我一般要花费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每天画画时间达到好几个小时。”龚待溪说。

在王伟成看来,举办展览,是艺术回馈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对学员们最好的鼓励和鞭策。数年来,从“传承经典”“重温经典”,到“乌伤新韵”,再到“千里江山”,学员们一步一步走来,伴随着欣喜与快乐,每一步的心血和汗水都渗透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的魅力也在这年复一年的笔耕墨耘中得到了升华。“今年6月,我们班的十几个学员将联合举办‘无上清凉——义乌市中国画扇面作品展’,明年春节前后,我们还计划组织两三人组合的书画作品展览……”

遍地开花,银发群体家门口习书学画

陶情操、怡性情、增涵养,对很多老年人而言,学习书画带来了精神的充盈。

每日,卯时天刚启明,龚待溪便已起身,看书、写字、画画……在书香中开启一天的美好生活。“吃完早饭后,我们夫妻俩还要去唱歌一个小时。” 他的退休生活很规律,书画占了大头,“周三半天去‘蒲公英群文课堂’上课学国画,周四半天,去老干部活动中心书画组,八九个组员一起创作学习交流……”

据悉,为了学习国画,龚待溪曾赴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家工作室学习。经过努力,他的作品曾在北京、杭州、深圳及韩国、意大利、美国等地展出,并收获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等称号。

书画还为龚待溪发挥余热搭建了桥梁,除给学雷锋志愿组织赠送书画作品外,作为市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他每年坚持参加文化下乡等活动;春节前,进市场、入乡村为群众写春联送春联,十余年来从未间断。

“今年我们收到了一幅竹子的画。”外孙蒋煜璋说,每一年收取外公送的字画礼物,成了至亲好友最期待的事情。因为坚持“文化养老”,龚待溪的退休生活多了色彩和滋味。

“大约从2015年开始,来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和国画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市老年大学书画教师,年逾七旬的方志清无疑是“老人”了。在他印象中,习书学画的热潮至2019年达到高峰,“当时,书法和国画班一共开了12个,招收学员600多人,周一至周五天天开课,仍然满足不了需求。”

龙年伊始,市老年大学书法班今日正式开学。本次开设6个书法班、4个国画班,共招收学员300人左右。去年,全市老年教育资源整合试点后,镇街老年学校、村社老年学堂遍地开花。为满足老年朋友家门口学习书画的需求,许多老年学校也都开设了培训班。据业内人士估算,义乌学习书画的老年人已经达到数千之众,并且还在持续增加中。

2024-03-11 ——义乌银发群体热衷习书学画掠影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36516.html 1 3 用书画开启人生第二个春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