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遇到写人物的考题,你是不是有畏难情绪?如果有,请释怀。我悄悄告诉你:写人物其实很简单。
我写了120个小人物,没有一篇哑炮,全发表在知名报刊:《北京青年报》为推出这个人物系列,开设了《市井人物》专栏;香港《大公报》选发数篇,栏目名称用的是《新乡人物志》;16次登上《杂文报 人在江湖》版面的头条;在《天津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大河报》等几十家报纸发表后,多篇被《读者》《特别关注》《青年博览》等刊物转载。这些文章为啥受编辑青睐?大概与我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细细打磨分不开:
一、标题响亮,用字通俗。听着亲切,感觉有戏。
《裁缝小玉》《理发的小娜》《洗脚的燕子》等篇目,名字和职业,都在标题里,很普通,很熟悉。让你一看题目,马上就能记住。
《爆米花的牛伙计》《青天河的柿子大嫂》《修皮鞋的翠花姨》等篇目,昵称放在标题里,感觉更加亲密。
另外,把名人引入标题:《鲁迅的邻居》《谢晋的房东》《卖胶水的小沈阳》《首席按摩师王小波》等篇目,让著名作家鲁迅、王小波,电影大师谢晋,笑星小沈阳与小人物并肩而立,一看就感觉有戏。
二、开篇爽利,朗朗上口。简洁明快,吸引眼球。
《弥陀寺的小尼姑》开头:安徽有个皇甫山,山上有个弥陀寺,寺里有个小尼姑,我与她有一面缘。
《开棋牌室的圆圆》开篇:楼下邻居,是个官员。买房不住,租赁挣钱。房客是个少妇,风韵绝不一般。三十来岁,名叫圆圆。别问长得啥样,光听声音,就感觉甜。
三、第一人称,共情共鸣。亲切自然,真实生动。
在我写的小人物中,起码有100篇使用了第一人称。
《扫马路的黄马甲》:元宵节那天,我见老汉弯腰从冬青丛里掏落叶,双手被挂出一道道血印。我说,树叶落进绿化带,冬天保暖,夏天保墒,腐烂之后,又是有机肥料,为啥要费这么大劲掏出来?他说,我掏好多天了,谁见了都说没道理。可是,领导叫弄,咱就得弄,还要用心弄干净。
《茶女莫兰香》片段:我问她,你一个福建女孩,咋来这里卖茶?她说,简直不可思议。那天正在山坡采茶,一位在河南开茶庄的同学发来一条短信:这里人傻钱多,速来。她把电话打过去,同学说,河南人不懂茶,价格能抬高;河南人好摆阔,赚钱很容易。于是,她就过来卖茶,但生意并不景气。她发现河南人有钱不假,可是不傻。河南人不傻,让她非常生气。她当我的面说,你们河南人,都是猴子。
四、至诚至朴,惜墨如金。两土三短,返璞归真。
我写人物追求两土三短:写土人,说土话。句子短,对话短,篇幅短。在千字内塑造一个鲜活人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我选了66个小人物结集出版,全国杂文联谊会会长、《解放军报》编辑李庚辰先生读后,给我发来五个字的点评:写得很俏皮。
河南省杂文学会会长、《大河报》首任总编王继兴先生读后,赋诗一首相赠:
至诚至朴一片心,
惟妙惟肖写草根。
放眼选材处处材,
用墨惜金字字金。
乍看字面辞无华,
细品行里情最真。
但期赋就三百篇,
尽现人间精气神。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豁然开朗,大释其怀:写人物果然不难!大考面前,你能不能展开双臂,纵情一呼:洒家一杆笔,能答千张卷!
■■作者简介
雷长风,男,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新乡市杂文学会会长。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杂文月刊》等200多家全国知名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出版文集《长风化雨》《草根族的生命力》《中国当代杂文家》等。与汪金友先生联合主编大型传记《走近杂文家》和《杂文百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