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绣湖

◆素年锦时 林上军

少时的夏日

夏日的江南,草木葳蕤,瓜果飘香。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孩子,一挨暑假,不像如今,可外出旅游、研学,饱览祖国河山甚至出国。当时,很多人甚至连去县城的机会也极少,于是孩子们便成了“放山羊”。

但也正是这自由自在的放飞生活,给我留下一些值得回忆的少时原味生活。

半空擒“飞机”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朝杨万里的这首诗,是古诗中难得嵌有“蜻蜓”的诗歌。

蜻蜓腹部细长,足细而弱,上有钩刺,有透明翅膀,薄如蝉翼;身体外表以青色为多,间或有黑杂色、彩绘色,是一种很难捕获的昆虫。

蜻蜓迎风飞时,看上去宛如战斗机。它在你身边快速上下翻飞,你捉不住它。怎么办?请蜘蛛帮忙。

确切的应该说是利用蜘蛛网来黏它。

农家房前屋后,檐前墙间,有的是蜘蛛网。我们拿出一根竹竿,用铁圈扎住一头,再用这一头去贴蜘蛛网。几层下来,蛛网黏性十足。

走近蜻蜓飞翔密集区域,它们也会躲闪,但很快它们又自以为是地靠近我们绕行。我们拿出杀手锏——铁圈蛛网,出手一定要快,稍慢,它们就即刻躲开,收获就少。

我们先把竹竿铁圈放低姿态,它们察觉不到大网即将罩头,还在轻盈地绕飞,哪知我们一下子拿起来,对着它们猛地一阵狂扫,好几只蜻蜓已经身陷囹圄。

蜻蜓之所以会被蛛网黏住,是因为其薄薄的翅膀与蛛网接触,产生强大的黏结力。

蜻蜓头部晶莹,如宝石。有的有点呆,如果碰上身手敏捷的人,用手也能捉住它。但一般情况下它很敏感,人一挨近,就会马上飞走。这时候,就只能在远处拍张富有诗意的照片作罢。

蜻蜓出没之地,往往是佳境。如今,回乡下,偶尔也能看见蜻蜓飞舞。作为生活在地球上资历最老的动物之一,它们在我的目力所及处飞翔,我很想去亲近它们,触摸它们,再不会去伤害它们。让“空中骄子”优雅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吧。

黑夜捕“灯笼”

“灯笼”者,晚上野外萤火虫也。

岁月荏苒,已许久没仔细零距离观察萤火虫了,它的样子在我的脑海里已有些模糊;但它腹部末端那盏灯,永远亮在我的眼前。

萤火虫是自然界极少会发光的动物,就像海岸边的“蓝眼泪”,很少能遇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李白)

萤火虫是少数能够激发古人诗情逸兴的昆虫之一。

夏日之夜,是乘风纳凉的好时光。院子里,当我们听大人们聊天时,只见萤火虫在周边忽起忽落,一会儿又像近处眼前的流星,在我们够得着的地方飞来飞去。

于是小伙伴们就忙起来了,纷纷回家拿瓶子,有用过的墨水瓶、有透明的空酒瓶,把萤火虫放进去后,在瓶外就能看到亮光。

萤火虫一般停在草叶、草秆上,我们拨开草丛去抓它时,它反应不怎么灵敏,捉起来还比较容易。但捉时,两个手指不能太用力,否则萤火虫会被捏死,因为它的体质很脆弱。

有的萤火虫见我们去捉它,也会逃。于是,它逃到哪里,我们就奔到哪里。捉着捉着,就从家门口跑到了池塘沿、溪坑旁、田埂边。有些萤火虫落在水面上,一刹那,就形成烛光效应。

没多少时间,瓶子里已是“小灯笼”一串,忽闪忽闪,就如人工操纵的微型冷光灯。小伙伴们把瓶子凑在一起,给大人看,比谁的灯最亮。

萤火虫俗称火萤头。别看这类虫个体小,似乎弱不禁风,但它却是小型蜗牛、蛞蝓、蚯蚓乃至水边贝螺的天敌。

捕食时,萤火虫爬上蜗牛的贝壳,用足抓牢并注入麻醉液,使蜗牛失去知觉,然后分泌消化液将其肉质分解成流状肉糜,吸入体内。

萤火虫为完全变态昆虫,其经历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幼虫从卵孵化至蛹需蜕皮六次,蛹期因种类不同可达四十多天。成虫在野外寿命一般为3~7天,但也可能长达20~30天。

据科学观察,萤火虫的卵、幼虫和蛹均会发光,大部分成虫都会发光,只有极少数成虫不会发光。

萤火虫的发光器,从外表看只是一层银灰色的透明薄膜,这层薄膜中含有大量的荧光色素。萤火虫在脑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调节呼吸节律,控制氧气供应,便形成时明时暗的“闪光”。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科学家发明了灯具,有的机理应用于医学治疗领域。

全世界已识别2000多种萤火虫,中国已知的萤火虫种类超过100种。在世界各地,有的地方利用本区域优良自然环境产生的萤火虫景观,开发夜间游览景区,可惜持续时间长的甚少。因为人一多,环境容易被破坏,遭遇光污染,萤火虫也不愿意提着“灯笼”出来了。

这一盏盏自然界的小“灯笼”,对环境异常敏感,不轻易亮相,很少与人类热络。因此,我等少时夏夜的聚“灯笼”经历,显得异常珍贵。

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绿水青山,孕育出足够神奇的自然荧光世界。

2024-07-24 ◆素年锦时 林上军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74571.html 1 3 少时的夏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