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无双 才女倪仁吉
●
胡汝明
倪仁吉(1607~1685),女,字心蕙,号凝香子,明末清初人,家今梅江镇倪大村。其父名尚忠,时任江西吉州同知,年届57岁晚年得女极为珍爱而取名仁吉。仁吉好似一个男性化,更是一个有知识化的好名。
这位才女曾自书:“余家居兰浦之间,溪山深秀,壑树窗幽,既车马迹所不到,而村人多朴野,自治田外,无所事事,里中或称小桃源云。”四百年后的今天,仍不虚其名,今市《文化礼堂》一书列有一章。
明代,该村倪尚忠和子仁桢分别于万历和崇祯年间登科举进士荣登皇榜,官任一为江西安吉府同知,一为礼科给事中,大多人知道同知是相当今天地区级副市长。而给事中是什么官职呢?查得《历代职官辞典》称:“明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与六部相对,权颇重,奏章必经其手,官六品。”是一位京官,不是地方官。今天倪氏崇祠中堂悬额直匾一面书有“父子进士”,一面书有“礼科给事中”以彰显后人。
在他父亲无微不至地将精力放在幼女身上后,仁吉七岁授《女戒》,十二岁通《孝经》、《四书》、《二礼》,兼学诗词、书画、音律,有极高艺术天赋,可谓才华横溢。这个相对开明的父亲、充满慈爱的家庭和重于激励激赏的教育使得女儿摆脱“女子无才便是德”理学思想的桎梏。让天性自由发展,让艺术细胞萌发,从而为她一生打下不可少的扎实基础。达到精刺绣、喜绘画、擅书法,能诗文名于世。
至今,我们仍能查到出处的倪仁吉乡画作品。
1.丝绣《傅大士像》,早年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国家博物馆。另幅曾有人见之于隆平寺内,隆平寺也是她丈夫之艺的墓地,并有诗一首可证确有其事。
2.发绣《种树图》是幅装饰性长形条幅,现在北京国家博物馆。绣中人物有3人,地上绣有兰花和灵芝,后边有一木桥,远景则是瀑布。
3.丝绣《春富贵图》,现存义乌市博物馆。这幅长达370余年的杰作随着光线不同角度,使它呈现出不同彩色层次变化,可谓神品。
4.画,《仕女图》,25×47cm,是她的人物代表作品之一是63岁创作的,画一执扇仕女,侧身凝立,顾盼生情,线条流畅如春蚕吐丝,设色清丽。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关于她的刺绣技艺工夫甚深,运针如笔,挥洒自如,作品不落窠臼,富有独到的创造性。在她以《绣字》一诗中总结自己经验道“尝闻针有神,不为针痕掩。非指亦非丝,秀动同挥染。”她的刺绣在江南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还有她的发绣作品,发绣又称墨绣,是以人的头发代替丝线,在工艺上要求尤高。这因头发是圆的不能熨贴,需要抽、拉技巧,并且用力要均,头发除黑白以外还有偏黄、褐灰深浅浓淡不同层次。还有发绣、丝绣混合绣成的《关羽图》,再有用深青色丝绣共二百字《心经》,前人誉之“若缕金切玉,妙入秋毫”不知今还有否?
对倪仁吉作品、绣品与绘画流传广泛,并有《凝香阁诗稿》传世。《金华经籍志》云:“心蕙通文史兼攻书画、作小幅山水。近学文征仲,远不愧赵波鸿,刺绣也精,迄得书画片楮,珍若拱壁。”
仁吉17岁嫁给义乌抗倭名将吴伯明曾孙吴之艺为妻,20岁夫逝,孀居58年,晚年仍回倪大上金生村与子侄同居。
这位绝代无双才女曾一度湮没于世。经四百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在改革开放之秋得以“雨过风留竹,凉回月吐山”,邂逅在当代的时空让人以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