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3日 

第10版:芥子园

亲历溪西新区的 建设和发展

  时光冉冉,我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的光环紧紧萦绕着我的一生。

  兰溪,我生于斯长于斯,既见证了兰溪繁荣发展的历程,也为自己能为家乡建设而耕耘觉得无比自豪。回眸这些年,从城市发展的视角看,兰溪决定性的转折点是“撤县建市”带来的历史机遇。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兰溪“撤县建市”,是金华八个县中第一个“县改市”。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兰溪县城,城市规模和形象与兰溪的地位及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县改市”后,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控东扩西”城市跨江向西拓展的战略,老城只拆不建,重点开发溪西新区。

  1986年下半年,溪西新区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序幕。次年,因工作需要,我调入市建委,有幸赶上了兰溪第一轮城市规划全面实施的机遇。

  1987年国庆节,新区的主轴——45米宽的丹溪大道路基建成通车。但在当时“宁要溪东一张床,不要溪西一套房”观念的影响下,没有单位愿意到新区建办公楼或开发。换句话说,投入巨资建成的丹溪大道充其量还是一条公路,而不是城市道路,没有城市景观效应。

  作为职能部门,我们及时向市政府作了汇报,市政府立即决定在新区施工现场,召开一次市长专题现场办公会,具体落实丹溪大道两侧公建项目的布局定点与建设问题。会上,丹溪大道从东向西,逐个敲定路边各公共建筑的定点及建设责任单位。会后,丹溪大道两侧的银行及供电、财税、保险等单位主要公共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1997年9月,我转岗到兰溪市水利水电局工作,遭遇了建国后第二大洪水的袭击,新老城区全面进水,一片泽国,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我深感,如果溪西新区没有解决防洪问题就不算完美。1999年初,溪西新区防洪工程启动建设,在主汛期及时发挥了作用,彻底终结了新区受淹的历史。时光如白驹过隙,新区的防洪工程经过了20年的检验,还在持续地发挥它的防洪功能。

  时光易逝,广袤的溪西已矗立为一座新城,建设初期的经历也许人们已经淡忘。但作为亲历那一段历史的见证人,触景生情之余又感慨万千,那些曾经对兰溪建设付出过不凡贡献的人应该值得大家的点赞,永久铭记。

  王仁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