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病”多发
外出郊游警惕这种吸血小虫子
记者 徐桢瑾 通讯员 史文娟
导报讯 天气回暖,蛰伏的昆虫开始活跃起来。虫子咬人事件频频发生,外出一不注意就可能中招,特别是蜱虫。被蜱虫叮咬后,若不及时取出,轻者会引发皮肤疾病,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蜱,俗称草虱子、狗鳖子、草蜱、八脚子等。蜱虫虫体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吸血前大小如芝麻粒,吸饱血后胀大如黄豆。平时多生活在草地、灌木、森林等野外环境,也可寄生于在这些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牛、羊、犬等动物体表。人接触有蜱虫生活的环境或动物容易被叮咬。人被叮咬时不痛不痒,不易被察觉,只有当蜱虫吸饱血后,胀大如黄豆大小时,才偶有察觉。
“蜱虫病”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等分泌物传播。该病发病急,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耳后、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要到就近医院处理。也可用高浓度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摄子取出,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如何预防“蜱虫病”呢?记者从兰溪市疾控中心了解到,首先要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山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环境,应当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要穿凉鞋。
其次,在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