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8日 

第05版:古韵兰溪

“寒酸”的章府里尚书府

  兰溪市云山街道天福山社区章府里,是目前兰溪全境唯一一处冠以“府”字的传统居民点地名。古代皇帝的住处称为宫,王侯将相高官贵族的居所称为府,普通富贵人家称为宅,寻常百姓所居就只能叫做家了。可见章府非同寻常。

  奇怪的是,现存房子的门面除了略显沧桑,看不到宏大的架构,屋内低矮逼仄,完全没有人们想像的章府气派。而历史记载中的章府,原本就非常寒酸。

  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章府的主人章懋刚刚于当年的五月初四进封为南京礼部尚书,而此时已经卧病在床,自知不久于人世。他请了时任广东参政的侄子章拯等21人到场,亲口立下遗嘱。其中说到,他在兰城的居所是在前任金华府知府赵鹤的劝说下,用十两银子购置的废弃尼姑寺寺基及基内原有的楼屋。

  这座尼姑庵全名叫“昭庆尼寺”。万历年间大儒徐用检记载,昭庆尼寺在县治西南一百四十步、平康桥(今南门城楼附近)之东,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建,距今近1500年的历史,比兰溪建县还早将近130年。明中期,寺中的尼姑动了凡心,做出些男欢女爱的事,惊动了时任浙东参政常熟人周木、浙江僉事四川人阴子淑。两人合议要将这尼姑庵改建成清风朗朗的书院。结果书院却迟迟没有落地,一晃多年无人打理,渐渐被邻居侵占。金华知府才劝章懋出银买下。

  事有凑巧。当日章懋立遗嘱时,在场的弟子中有一位看似不起眼的人物,他就是秀才吴一源。正是他的儿子吴孺子把章府的原貌传扬到了千里之外的江苏。在他结识的众多名士中,有个华亭(今上海)人叫何良俊。此人生性嗜探前人旧事,深信伟大的人物就是一颦一笑也是与众不同的。。

  吴孺子也经常受邀促席长谈。他回忆道,枫山(章懋)徙居城中,只有旧屋数间而已。其中二间是(尼姑)寺旧有的小楼,非常低矮。楼板低到什么程度呢?章懋整日坐在里面读书写作,经常要来回踱步构思文章,好几次把戴在头上的纱帽都蹭掉了。

  吴孺子还透露了章懋迁居城里的另一个细节。章懋辞官后定居老家女埠渡渎。凡是从兰溪经过的官员与朋友,必定会登门拜访,一月之中这样的接待要好几次。有客来访本是喜事,可章懋清廉至极,囊空如洗,连像样点的饭菜都置办不起,只好请邻居亲人帮忙,长此以往,难免有些闲言碎语。为免麻烦章懋才决意迁居城中。直至八十六岁逝世,“别无营构”,晚年一直居住在尼姑庵的旧楼屋里。

  至于章懋为何能如此安心地蜗居在尼姑庵的小楼屋,450多年前吴孺子与何良俊也探讨过类似的问题。吴孺子说,章懋退休在家,每年只请学生们吃两次大餐,一次是清明,一次是冬至,吃的还都是祭祀过祖先的肉。其他日子只是蔬菜淡饭,有时甚至还要断炊,只好在小米中掺入麦麸,吃浆糊。可见,章懋天性纯朴,当了官也没改变本性。何良俊则认为,章懋只是有什么吃什么,没得吃也就算。顺其自然,不强求罢了。当今许多官员的家中财宝堆积如山,依然挖空心思敛财。和他们比较起来,章懋不愧是达人。饮食如此,住房亦如斯吧!

  小楼屋仿佛被章懋的清廉所感动。在这方屋檐下,章懋八十三岁老来得子,香火延续至今。章懋的品德又引得无数名人来到小楼竞折腰,这其中就有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这样的章府,真的寒酸吗? (张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