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昆剧团:
一个曾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戏班
在电视普及之前,戏剧、曲艺是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戏剧,在往昔的农村,一般稍有条件的村子,都会有自己组办的业余剧团。记忆中,即便在那“三年困难”时期,兰溪能够出村、出乡和出县演出的农村业余剧团也有10多家。
最令我们这辈人难忘的是当时属女埠大公社建设管理区的金家大队金家昆剧团。1959年,该大队被评为全国文教先进单位。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严龙相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去北京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昆剧戏班,兰溪民间称“明班”,昆剧俗称昆腔,亦即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剧种和戏曲声腔了。明隆庆(1567~1572年)、万历(1573~1620年)后,昆腔渐次流传各地,也流传到兰溪。这一声腔,其后又成为婺剧的六大声腔(另为滩簧、高腔、时调、乱弹、徽戏)之一。
兰溪始有昆剧戏班,当为康熙元年(1662年)李渔所办的昆剧家班。康熙四年(1665年)后,这个家庭戏班周游全国各地演出达20多年。此后兰溪各地创办的大多都是坐唱班,通称“十响班”。偏处县西北的金家村,其与昆剧的渊源,记述起始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时由一苏州昆曲老艺人,来村教唱昆曲。到嘉庆末、道光初,都由有武举人功名的村人童万松主事。戏班由于太平天国战乱、抗战等历史原因断断续续。
到1958年末、1959年初,为丰富村民社员群众文化生活,大队党支部重建昆剧班,将戏班剧团人员单独组成一个经济独立核算的生产队,将原来的老班名“童邵和”改为“金家昆剧团”,在全大队招收男女青年演员。邀请当时中洲乡伍家圩村昆剧知名老艺人伍竹庚来村教习,业务上采取以老带新,还由县婺剧团教练基本功,添置幻灯放映字幕。在演出“火焰山”、“通天河”、“十五贯”、“花飞龙”、“金棋盘”、“九曲珠”、“白蛇传”等10多本大戏及“醉打山门”等10多个折子戏的同时,按照其时社会形势的需要,送戏到一线,一时间声名鹊起,十里八乡好评如潮。这一辉煌却在几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戛然而止。
1978年,村党支部决定重组昆剧团,仍请其时已78岁高龄的伍竹庚为师,招收男女学员20余人,自制一批服装道具,因陋就简,恢复演出。1979年,参加金华地区农村业余文艺会演,演出《悟空借扇》获演出奖,童景相、童玉琴获演员三等奖。
金家昆剧进入又一个时段是在1992年5月。在原剧团的基础上,兰溪非遗艺术“粮食砌”知名传承人、执业中医师童拓基创办起“童心昆婺剧团”。这个剧团除了演出昆剧的传统剧目外,又排练演出婺剧的徽戏剧目,常年在兰溪、建德、义乌、东阳和温州市各县农村演出,历时10年,未有中断。曾参加金华市第一、二届民间职业剧团会演,获演出奖、演员奖和经营管理奖。其间1996年9月,受邀参加杭州“96中日友好文化节暨民间艺术大串演”,在柳浪闻莺公园连演七场,并与日本朋友同台演出,获观众交口赞称。1997年6月20日,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专门介绍该剧团概况,并播放他们演出的昆剧《断桥》《雪里梅》片断。
后来受影视普及等因素影响,“童心昆婺剧团”无形解体,童拓基也回医院,做他的医师本业。直到今天,金家这个古村,不仅还有着拿起笙箫锣鼓就能奏乐的一批“后台”,更有着随时都能哼唱起各种昆剧调曲的一批“老、中、青”。回顾已经二百多年的起落往事,昆剧在金家村,还会延续它的历史。 (范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