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渔家班的演员教习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相对于演员来讲,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要想成为一位演技翘楚的演员,除了自身条件外,还离不开严师的指教。李渔家班亦是如此,其家班演员的才艺出众,是与家班主人的悉心调教及教习的多样性分不开的。
明清时期,民间职业班社都有延请戏曲老师来担任剧团教戏之传统,如李渔《比目鱼》戏中的“玉笋班”,有为谭楚玉、刘藐姑等小班子弟所请的师父。而对于文人或是士大夫府第蓄养的家班来讲,其演员的教习,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延聘有经验的教习或曲师为其常设教导人员,如清初时,江苏如皋冒襄家班延聘了一批著名的曲师如苏昆生、陈九、朱音仙等;明代常熟钱岱家班延聘有经验的苏州女教习沈娘娘、薛太太等(郑雷《昆曲》)。二是有家班主人熟谙曲理且精力充沛而自任导演的,如明代汤显祖在《七夕醉答君东》诗中的“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抒写的就是自己亲执檀板,自教优伶的感受;顾大典“所蓄家乐,皆自教之”(明·王骥德《曲律》);清初苏州尤侗家班,自任教习等。三是以“顾曲周郎”为指导的,如尤侗曾光临李渔家班,作顾曲指导(尤侗《笠翁席上顾曲和澹心韵、再集笠翁寓斋顾曲迭韵》)。
李渔不愧为家班的杰出主人,其家班的演员教习的确与众不同,曲师授业、能者为师、教学相长、切磋技艺等多管齐下的教习手段,使演员的演艺水平迅猛提高。
首先,延师教习。在山西临汾时,乔姬刚刚来到李渔身边没几天,一次偶然机会,遇上临汾当地有人演出李渔不久前创作完成的戏曲《凰求凤》:“有二三知己携樽相过,命伶工奏予所撰新词,名《凰求凤》。此词脱稿未数月,不知何以浪传,遂至三千里外也。二姬垂帘窃视,予以聋瞽目之,非谓曲词莫解,亦且宾白难辨。”一个从未出过家门,且不解声律为何事的山西民女,竟能听懂江南吴音为主的昆曲《凰求凤》,听后竟过耳不忘,并能解读戏文,这让李渔惊诧不已。更让李渔没有想到的是,乔姬还向李渔提出想学戏曲。李渔知道乔姬有这方面的艺术天赋,当即答应乔姬的请求,说:“歌非难事,但苦不得其传,使得一人指南,则场上之音,不足效也。”李渔虽自负知曲,但他承认自己“究竟于声音之道未尝尽解,所能解者,不过词学之章句,音理之皮毛”(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于是,他想到了让“专业人来做专业事”,在当地延请了一旧肃王府的苏州老优师来为乔姬授曲。结果,这位来自黄土高坡且对昆曲一无所知,被李渔“以聋瞽目之”的女孩,学曲不久,其领悟昆曲之神奇程度,非但让李渔“不觉目瞠口吃,奇奇不已”,更让老优师惊叹不已,曰:“此天上人也!予授曲三十年,阅徒多矣。数十遍而微知大意者,慧人也;中人以下之资,数百遍尚难释口,不待痛惩切责,未能合拍。乃今若此,果天授,非人力也”。可见专业戏曲老师教习的作用不可忽视。
其次,自任教习。先是正音,即按一定的标准矫正语音。对于昆曲来讲,学好吴侬软语纯正的苏州话来演唱非常重要。李渔曾对乔姬说“未习词曲,先正语言,汝方音不改,其何能曲?”还说:“吾观梨园之中,善唱曲者,十中必有二三;工说白者,百中仅可一二。此一二人之工说白,若非本人自通文理,则其所传之师,乃一读书明理之人也。故曲师不可不择”,说明了学唱昆曲过程中矫正语音的重要性及其难度。李渔对正音颇为自豪自负,此前在《粤游家报之四》中就提到“客中买婢……独取其舌本易掉,进门不数日,即解作吴音”,讲的是他的正音效果;此后在七绝《堵天柱、熊荀叔、熊元献、李仁熟四君子携酒过寓,观小鬟演剧,元献赠诗四绝,倚韵和之》其一曰:“试问周郎曲若何?燕姬赵女复秦娥。为听字里方音别,才晓人间辙迹多”,李渔文友方文在《三月三日邀孙鲁山侍郎饮李笠翁园即事作歌》中云:“两三秦女善吴音,又善吹箫与弄琴。曼声细曲肠堪断,急管繁弦亦赏心”,说的也是李渔正音有方。再是教曲,李渔自称其教家姬“于自撰新词之外,复取当时旧曲,化陈为新,俾场上规模,瞿然一变。初改之时,微授以意,不数言而辄了。朝脱稿,暮登场,其舞态歌容,能使当日神情,活现氍毹之上。如《明珠·煎茶》、《琵琶·剪发》诸剧,人皆谓旷代奇观”。上面提到的“自撰新词”,指的是李渔自己创作的《笠翁十种曲》,如《巧团圆》第六出“书帕”中,有一段女旦曹秀贞唱的《一江风》:“说来羞,处子年方幼,忽把春心逗。甚来由,托匾香腮,蹙短蛾眉,不住把啼痕溜。无端自惹愁,无端自惹愁,谁来伴我忧,恨不与人一同瘦!”这段曲词,写得委婉凄楚,令人动容,李渔颇为得意,脱稿之日,就授曲乔姬。时人对此评论:“奇字!四曲凄婉溜亮,奏之场上固妙,用之清讴更宜。笠翁脱稿之日,即授雪儿于隔帘听度此曲,如闻钧天,心醉神移者屡日”。这里的“雪儿”即乔姬,“钧天”指的是天上的音乐。
再次,能者为师。李渔在兰州得王姬,当日“即授以歌”,此前的乔姬是延请专业的戏曲老师来教习的,“而今则以复生师之矣”。以被老优师称之为“青出于蓝”的乔姬来担任王姬昆曲教习,是李渔的真知灼见,是能者为师体现,为其它家班鲜有。
第四,顾曲交流。李渔说:“吾谓《春秋》之法,责备贤者。当今瓦缶雷鸣,金石绝响,非歌者投胎之误,优师指路之迷,皆顾曲周郎之过也。”这里的“顾曲周郎”,指身兼戏曲观众和精通音乐戏曲的人。李渔当年曾带家班前往苏州演出,与当地的尤侗、余怀等昆曲名家切磋交流;而每次在南京芥子园演出时,都会盛情邀请诸如余怀、方文、杜于皇、吴冠五、周亮工、方楼冈、方邵村、何省斋等南京、杭州等地的顾曲周郎来观诸姬演剧,与顾曲家互动。李渔知道,家班演出水平如何提高,不可忽视观众顾曲家的作用。
李彩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