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
“微+实验室”为孩子编织科学家梦想
如何在“双减”之下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近年来,国家、省市连连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指导意见的相关文件。近日,金华市又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实验区,并提出要通过3至5年建设,形成具有金华辨识度的科学教育特色品牌。
而兰溪市实验小学,多年前就开展了这项工作,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将课堂“玩”出新花样
“之前,科学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师围绕考试而教,学生围绕考试而学,功利性过强。”实验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李春燕老师有25年的科学任课经验,她分析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同学们,今天,我们自己动手为家人和朋友制作一件特殊的小礼物——中草药香囊。大家说好不好?”李春燕老师话音刚落,教室便一下子炸开了锅。
“艾叶是制作香囊的主要材料,我们再放入一些丁香、薰衣草、藿香等中草药,最后封口,缝上流苏和皮绳……”伴随着李春燕的示范讲解,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教室里一派热闹景象。
星期五下午的快乐小郎中特色课程,是该校热门课程之一。兰溪有800年江南“药都”称号,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该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提出的“中医药进校园”号召,将课程与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相结合,有吃的、有做的、有玩的,成为丰富课堂教学有趣、有效的“百味课程”。
从种子发芽探秘,到空气魔力试验;从水气压力平衡,到电磁起重机实验……该校教研组不断拓展科学课程资源,将课堂“玩”出新花样,让科学课更具吸引力、更有贴近感。
家校共创“微+实验室”
当前,科学教育在努力追寻“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目标,但由于课堂时间、环境的局限性,探究内容的特殊性,很多情况下,一套完整的科学实验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于是,该校开发了形式多样的科学活动。
比如,深受家长和学生喜爱的家校共创“微+实验室”。科学老师精心设置适合各年级段的课外小实验,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学生和家长根据实验介绍即可在家进行操作。学生在课外实验中遇到疑问,可将照片或者视频传到班级群,老师通过微信语音和文字即时指导。
“微+实验室”不受时空限制,因趣而宜,因时而宜,是课堂实验的延伸和补充。立足书本又跳出书本,拓宽视野,重在探索;亲子参与,家校联动,丰富了节假日活动。
“让每个孩子的现在和将来都有获得感。”在该校科技馆门口,墙上的这句标语特别醒目。“这是2019年进军全球总决赛的省一等奖、全球二等奖获奖模型《暗河探幽》”“这是上海全球总决赛一等奖作品《地球爷爷就诊记》”“近五年来,学校共获得浙江省级以上奖项45人,其中获一等奖的有19人”……走进科技馆,李春燕老师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她说,历届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和获奖成绩都在这里展示了出来,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继承优良传统,将科学精神薪火相传。
实验小学采用“知、行、创”新型教学模式,提倡实验生“能”,探究生“智”,拓展生“慧”,以活动、探究和成果展示相结合,力求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动手实践的过程之中,让孩子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孩子编织科学家梦想。 (施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