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景美惠民生 地利人和兴产业
兰江生态焕新书写“两山”答卷
记者 范湃青 摄
【编者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载,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万千气象。即日起,本报推出《相约“两山”间》专栏,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山水之间,以真实笔触、鲜活镜头,呈现展现兰溪在生态保护、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中实践与成效,讲述绿水青山间的发展故事,凝聚践行“两山”理念的奋进力量。
记者 汪雪吟
水环境是城市的生命底色。兰江,对于兰溪人来说,从来不止是一条江,它滋养着生活,承载着发展。随着生态保护成效持续显现,如今的兰江两岸,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
为期4个月的禁渔期结束,兰江重现繁忙景象。连日来,渔民们每天天未亮便驾船出江,撒下一网网希望,收获一船船江鲜。
清晨5时,江边的渔市就开始热闹起来,刚出水的鱼虾活蹦乱跳。渔民陈富闰一边麻利地给顾客称鱼装袋,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天收获不错,河虾、黄颡鱼、石斑鱼都有。光是河虾和黄颡鱼就捕了6公斤,全卖完能挣500多元。”市民邵景莲是渔市的“老熟人”。她提着刚买的几条大鲫鱼说道:“每年开市第一天我都来,就馋这口鲜味儿。兰江的鱼品质好,味道特别鲜甜,是地道的江鲜。”
开市不到2小时,不少摊位的鱼货就已卖完。陈富闰感慨:“有时捞上来的鱼都不够卖。现在兰江水质好,鱼的种类多了,买的人也多了,不光本地人,周边的人也常开车来买。”这鲜活的鱼虾,正是兰江生态改善最直观的证明。
傍晚时分,白天的暑热渐渐消散。位于女埠街道的“码头来信”咖啡馆,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刻。露天座位几乎坐满了客人,人们喝着咖啡,赏着江景,享受着惬意的休闲时光。
谈起为何选址兰江边,主理人卢飞打开了话匣子:“我在女埠长大,当年进城读书,就是在这的老轮渡售票厅买票坐船,对这里感情很深。更重要的是,这儿视野开阔,风景绝佳。”
得天独厚的江畔环境,让这个主打“卖风景”“卖情怀”的乡村咖啡馆人气十足。卢飞介绍,夏天,周边的村民、从市区骑行过来的年轻人,都喜欢晚上过来散步、纳凉。
顾客郑旭明和朋友就是骑着摩托车沿江而来的。“这里一年四季风景都不同。夏天尤其好,空气清新,江水透亮。特别是傍晚这段时间,吹着江风,特别惬意。”郑旭明说道。据了解,咖啡馆开业至今已接待超过客人2万人次,月营业额稳定在10万元左右。
夜幕降临,兰江大桥的灯光倒映在江面,波光粼粼。晚上7时许,“兰江夜游”的游船码头开始聚集起等候登船的市民和游客。
游船缓缓离岸,习习江风驱散了白日的燥热。船行江中,兰江大桥、古老的码头、厚重的城墙及壮阔的三江口等城市地标,在夜色中一一呈现。两岸的灯光将河道装点得流光溢彩,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夜游项目已经运营了4年,接待了不少游客。”兰溪市水上船舶有限公司副经理郎卫娟表示:“我们切身感受到兰江水质越来越好,两岸环境越来越美。水清了,岸绿了,夜景也更迷人,夜游生意自然日益红火。”
从渔民的丰收笑颜、咖啡馆的蓬勃人气到夜游航线的持续火爆,兰江的生态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和发展动力。
近年来,兰溪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保护兰江生态,打出系列“组合拳”。通过实施城区防洪提升及“三江”综合防洪工程,加固堤防、增建排涝设施,同步贯通防汛道路,筑牢防洪安全屏障;深入开展沿线镇街“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管网修复及污水处理厂提标,严控污染源头;常态化重拳打击河道非法采砂、整治侵占水域等“四乱”现象,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并深化“五水共治”,系统落实治污、防洪、排涝等工作,加强水土保持,严控水土流失。
一系列举措下,兰江水质实现历史性改善,国控将军岩断面水质连续2年达Ⅱ类优级,所有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均稳定在Ⅲ类及以上。阔别20余年的刀鱼重现兰江,昔日杂乱堤岸变身串联城乡、惠及文旅的滨江休闲风光带,“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已生动展现。
生态兴则百业兴。兰江的变化,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清澈的江水、丰富的物产、美丽的岸线,不仅滋养着兰溪人的生活,更成为驱动沿岸经济绿色转型、助力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