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 

第01版:头版

兰溪加快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 第一道防线

记者 徐正达

导报讯 “X波段雷达显示强回波正在快速逼近市区,移动较快……”“密切监视,发布强天气提醒,并立刻通知市防指办做好准备。”昨天下午,兰溪市气象台利用X波段雷达等设备,对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外围云系的活动轨迹进行跟踪预警。

此次对台风“丹娜丝”外围强对流云团的成功预警,是兰溪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的成果。“今年汛前,我们顺利通过了上级气象部门组织的内审检查,全面检验了X波段雷达等设备的稳定性和预报流程的规范性。”兰溪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初,X波段天气雷达正式运行,意味着兰溪在短时暴雨、冰雹、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实时探测和短时临近预警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观测质量是气象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市气象局始终将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对标“监测精密”要求,致力于提升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目前,全市已建成56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站网观测密度达4.8公里,国家级观测站数据完整率和传输质量常年保持在99.5%以上,为各项气象业务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支撑。

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汛期挑战,市气象局将高质量的观测数据深度融入“1833防汛体系”,构建起立体化、智能化的防汛气象服务格局。“每年主汛期,我们就像进入‘战时状态’,观测数据就是我们决策的‘指挥棒’。”市气象局一线气象预报员单中华告诉记者,该局常态化开展“梯次化”预报预警服务,依托分灾种、分区域的精细化气象预警,为防汛减灾提供科学支撑,“只有数据精准,我们的防汛指挥才有底气。”

除了汛期工作,市气象局在其他领域的精细化服务同样取得了显著进展。以全市内河航运气象服务保障系统为例,为保障兰江航道的航行安全,该局为往来船只提供智能化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同时,加强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了设施杨梅气象服务,为梅农提供“管家式”精细服务,助力杨梅产业丰产丰收。

人才是观测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的根本保障。市气象局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现有4名气象部门内审员资格持有者。此外,通过参与气象内审员培训交流,以及全省气象汛前检查、安全检查、内审互审等工作,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观测业务质量得到持续提升,为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