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 

第04-05版:专版

一张手绘地图见证烽火岁月

14岁学徒以笔为刃 手绘街巷图铭刻兰溪抗日记忆

电影《南京照相馆》通过一张张老照片,将观众带入那段被血与火浸染的历史。在铭记历史的方式中,照片以其直观的冲击力震撼人心,而地图,同样也是无声却忠实的记录者。在兰溪,一张绘制于1940年的《兰溪县城街巷图》,历经80余载风雨沧桑,带我们跨越时空,见证那段烽火岁月。

泛黄的纸张上,钢笔勾勒的线条如同时光的脉络,将1940年的兰溪古城从战火的硝烟中打捞出来。河流、山川、道路一目了然,标注的街巷名、山名、建筑名详细清晰。难以想象,这幅精细的手工绘制地图,竟出自一位14岁学徒之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杭州沦陷。1939年,年仅13岁的赵廷璜背井离乡,一路逃难来到兰溪,在一家机修铺当起了学徒。彼时的兰溪,虽未完全沦陷,却时常遭受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每天,百姓们都生活在惊恐之中,原本宁静祥和的城市,被恐惧与绝望的阴霾所笼罩。

年幼的赵廷璜目睹这一切,内心深受触动。在他看来,兰溪是个好地方,历史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可日本人一来,早上逃出去时还好好的街道,晚上回来就面目全非,建筑不是被烧就是被炸,一片残垣断壁,看了让人痛心疾首。这么美的兰溪,赵廷璜想把它画下来,让后人知道它曾经的样子。

没有专业的标尺、比例尺和定位仪,仅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赵廷璜踏上了手绘兰溪街巷图的征程。白天,日寇飞机轰炸,他随警报而逃;夜晚,又偷偷回来摸索着一条条弄堂,遇到不知晓的地名,就向附近居民虚心打听。第二天一早,再躲到乡下,把走过的道路凭着记忆画出来。

整整一年时间,赵廷璜用脚步丈量着城里城外的每一寸土地。凭着实地踏勘的记忆,他在纸上画出长长的浙赣铁路、兰江、金华江和衢江及城中的后官塘,先以这几条主线定位,再在东西南北以城墙、大街等确定方位,最后逐一添加街巷,填空补缺。

大街小巷、小河小桥、亭台楼阁……细看这张街巷图,其精细度和准确度令人惊叹,街巷林立,纵横交错,名胜古迹绘制得惟妙惟肖。1941年,在这张图的左侧,赵廷璜写下了一篇作图随笔,记录了兰溪古城当时秀丽的现状和自己的作图心境。在随笔末尾,他写道“风雨折花春难留,抗日战火的蔓延,能仁塔等古建筑被战祸之故拆毁。近日来,百姓也遭空袭之灾,学校移读,商铺日逃夜市,抓丁派款人心慌。随着局势日益恶化,看来秀丽的山水古城——兰溪,也难免沦遭蹂躏。历史不能再造,却可记载留存……”这不仅是十几岁少年对侵略战争的控诉,更是稚嫩肩膀挑起历史责任的心声。

这张珍贵的地图保存之路充满波折。因多次搬家,地图被尘封箱底,难觅踪迹。后来,赵廷璜和老伴又仔细寻找,终于在一个旧箱子里找到了那张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图。为了保管好这张图,让更多人了解兰溪的历史,赵廷璜将地图捐赠给了市档案馆。如今,这幅地图已成为保护和修缮兰溪古城的重要依据。

对照着《兰溪县城街巷图》,看着作图随笔,让人不禁对1940年兰溪古城商业繁荣的景象产生无限联想,同时也为战火降临后城市百业凋零深感惋惜。这张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地图虽已泛黄,但记录从未模糊,仿佛在告诉人们:“勿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爱和平。”

记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