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纪念馆谱写英雄壮歌
“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守四行
“一座仓库,因为英雄的坚守,而成为民族永恒的丰碑。一场战斗,因为先辈的热血,而成为民族永远的记忆。”一走进兰溪市黄店镇夏唐村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这句话便映入眼帘。作为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在这场气壮山河的战斗中,有蒋敬、章渭源、唐柏年等多位兰溪男儿浴血奋战的身影。他们留下可歌可泣的“八百壮士”英雄事迹,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斗志。
9月1日,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八百壮士”之子唐志朝向记者讲述了“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孤军守四行:坚守4昼夜,掩护大部队撤离
唐志朝的父亲唐柏年是夏唐村人,也是1937年上海四行仓库抗日“八百壮士”的幸存者。“我的父亲在我上初中时,才断断续续地跟我说起那段故事。连我的姐姐都不知道这段往事。”唐志朝说。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方增援部队源源不断自长江口登陆上海,中方军民死伤惨重。战事持续两个多月后,上海北部战略要地大场失守,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受命,率官兵420余人于10月26日进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88师师部所在地),掩护主力撤退,同时尽力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为了迷惑敌人,四行守军对外宣称“建筑内有八百人”,故外界敬之为“八百壮士”。
到达四行仓库后,谢晋元让蒋敬带领两个班守卫“四行仓库”边上的民房中。27日,蒋敬与战友在和日军激战后牺牲。
在纪念馆的墙上,有这样一段话记载着蒋敬的经历。“蒋敬(蒋誉)(1912至1937),兰溪柏社人,原陆军第88师524团二连班长。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率班驻守四行仓库前晋元路,两次击退夜袭日军,火线升任排长。1937年10月27日第三次阻击战中,面对日军的百人冲锋及坦克攻势,他鸣枪示警并指挥交叉火力压制,弹尽后率部跃出战壕与日军白刃搏杀,连刺二敌,在脊背被刺穿后又反身捅杀第三名日军,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战地记者曹聚仁在《东南日报》上,刊发了蒋敬的血浸战衣残躯被战友抢回,谢晋元含泪为其阖目的场景,是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最惨烈的战斗记忆。
“他们在四行仓库里守了一天没吃东西,就把仓库里的黄豆,用水煮熟了拿来填肚子,继续与日军激战。”唐志朝说,后来又打退了日军10余次疯狂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
在战斗间隙,唐柏年的战友章渭源为战友代写遗书。据记载,章渭源是下章村人,他作为德械师的精锐成员,既精于军事又具有文化素养。
德械师,武器相对好些。在《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八百壮士浴血奋战记》一书中,也有专门提到章渭源——“二连三排的下士章渭源,参军前在浙江兰溪老家读过五年书”。章渭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写了不少回忆文章,细致详尽地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五二四团“四行仓库”抗日经过。
当时,苏州河南岸各界声援不断,百姓自发为守军运送旗帜、食物、药品等。
◇撤至孤军营:忍辱负重,死里逃生
10月31日凌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公共租界当局要求守军撤退。
从四行仓库到公共租界有一条小路,当接到撤退命令时,守军要从这条路进入租界,当时日军就埋伏在路两边,企图消灭守军。“我的父亲跟我说起过这个场景,相当地惨烈。枪林弹雨不断,看着战友一个个地倒下去,子弹打在尸体上燃烧起来,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味道。”唐志朝说,父亲和战友就趁着日军换弹夹的间隙,极速突围,进入到公共租界。这段路,损失了近50名战友。“他们在四行仓库守了4天,击退了一次又一次的日军,才伤亡十几人。但这段路,就死伤近50人。”唐志朝说。
剩下的350余名守军进入公共租界后,被租界当局滞留在胶州路孤军营长达四年零二个月。
在孤军营,上海民众都十分关注他们。生活用品、慰问品等经常由民众自发送进来。唐志朝说,在软禁期间,谢晋元一直让战士正常出操、升旗。在刚开始升旗的时候,租界方没有反对,后来因害怕日寇进行了阻止。谢晋元先是每天带头,向空中敬礼,进行“精神升旗”,后来通过一次武力抗争,租界方终于把旗还给了524团。
到了1941年4月24日,日军收买4名叛徒,密谋将谢晋元杀害。“大家都愤怒不已,要求严惩凶手。后来,为了纪念谢晋元,由民众捐助,铸了一枚谢晋元纪念章,孤军人手一枚。”唐志朝说。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全面接管孤军营,“八百壮士”被押送到国内各地做苦工。为瓦解这支中国军民引以为傲的抗日队伍,日军还将其中数十人押送到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充当劳工,很多人被折磨至死。
“我的父亲被押送到了南京老虎桥监狱当苦力,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唐志朝说,在那里,父亲从三次事故中幸存,才逃了出来。
第一次是日军让父亲运货,他背着麻袋从小木板上把货运上船时,重心不稳,麻袋从背上滑落,砸到了看守的日军身上。“我父亲当时心想,这下肯定要被日军杀害了,但后来还好,只被毒打了一顿。”唐志朝说,第二次,父亲和战友一同生病了,高烧不断,好几位战友因此病死了。日军看父亲还活着,就把他的衣服拿去蒸煮,让卫生员帮他医治,竟也奇迹般地好起来了。后来才得知,这是日军在活人身上进行细菌试验。
第三次,父亲又生病了,日军仍让他做苦力,病情加重后,他干不了活,奄奄一息。日军以为父亲死了,就把他扔到死人堆里。到了半夜,有一名负责喂马的战友,偷偷爬出来,把喂马的马豆喂给父亲吃。这样,父亲被战友救回一条命。有了力气后,从老虎桥监狱逃了出来。几经辗转,在江苏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直到1946年,才回到家乡兰溪务农,也一直没对家人说起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铭记历史:凝聚力量,砥砺前行
1994年底,当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筹建,寻访到唐家时,唐柏年已卧病在床,但他却清楚地记得并指引家人从家中木柱子的缝隙里,把自己作为抗日敢死队的证明——“四行孤军”纪念章和“谢晋元纪念章”取出来,捐献给纪念馆。一度尘封的英雄形象,终于在民族记忆的长河中清晰显现。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名录”。其中,谢晋元等八百壮士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榜上有名。
2023年,夏唐村的与耕堂改建成为了四行仓库纪念馆,古朴高大的厅堂中展示着兰溪男儿坚守四行仓库的英雄事迹,致敬闪耀着抗日精神的兰溪籍英烈。
对于这段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该如何面对?退休后一直从事兰溪历史研究,有兰溪“太史公”之称的胡汝明,在他编写的《抗日救亡在兰溪》一书“后记”中写到这段话,或许是最好的答案:“历史不能忘记,悲剧不能重演。纪念,不是为了情绪宣泄、复制仇恨,而是要凝聚力量,砥砺前行。”
记者 沈冰珂
▓ 本版设计 记者 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