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 

第04-05版:专版

在兰溪市区的宪法主题公园内,白柱灰瓦的郑亭静静矗立,池塘边的垂柳轻拂亭角,这座由旅美华侨郑德明捐建的纪念亭,不仅是兰溪人缅怀抗日女杰郑苹如的地标,更是一个家族用生命诠释“家国”二字的见证。

故事要从郑苹如的父亲郑钺讲起。1878年生于兰溪的郑钺,早年怀揣救国理想东渡日本,进入岩仓铁道学校求学。学习期间,他结识了来自名古屋的木村花子。木村花子不顾家族反对嫁给郑钺,改名郑华君,毅然认同中国身份。当被问及“中日打仗站哪边”,她坚定回答:“我嫁的是中国人,姓中国姓。姓什么,就是什么地方的人,我也是中国人。”

郑钺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回国投身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多次诱使其出任伪政府高官,他都严词拒绝,更秘密联络爱国志士,在上海租界与敌人周旋。这样的家庭底色,深刻影响了子女的人生选择。

郑亭所纪念的核心人物,是在26岁壮烈牺牲的郑苹如。1937年,刚从上海政法学院毕业的她毅然加入地下抗日工作。凭借流利的日语与出众的外表,她以“交际花”身份活跃于上海上流社会,并成功打入日寇内部,担任日寇小野寺机关的翻译和播音员。

1938年8月,在日本驻沪总领事举办的纳凉舞会上,郑苹如从日本高官早水亲重口中探得“日本正秘密接触国民党‘二号人物’”的绝密情报,并迅速上报重庆方面。这则起初未受足够重视的消息,后来被证实正是汪精卫叛逃投敌的前兆,可见郑苹如情报工作之敏锐。

她更为后人熟知的,是作为电影《色·戒》中主角原型。1939年冬,郑苹如受命刺杀汪伪76号特工总部头目丁默邨。行动前,她向父亲坦言其中风险。郑钺毫不迟疑:“抗日锄奸,利国利民,非做不可!”这句话,让郑苹如更加坚定了决心。

她三次策划刺杀,却均未成功,最终身份暴露。郑苹如的侄子郑国基回忆:“刺杀失败后,丁默邨以家人性命要挟,要求她自首。姑姑为不连累亲人,与家人吃完最后一顿‘团圆饭’,便毅然走进敌窟。”

郑苹如入狱后,汪伪政权再次以释放她为条件,逼郑钺出任伪职。郑钺断然拒绝。1940年2月,郑苹如于上海郊外英勇就义,用生命践行了“勿轻花弱无筋骨”的铮铮誓言。

郑苹如牺牲后,郑钺悲恸成疾,于1943年4月含恨离世。次年,郑钺的长子郑海澄在重庆执行飞行任务时殉国,年仅28岁。郑苹如的未婚夫,时任航空作战大队上校大队长王汉勋,也在作战中牺牲。如今,郑海澄与王汉勋的名字,同曹志璠、张尚仁等兰溪籍英烈一道,镌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纪念碑上。

谈及家族传承,兰溪郑氏后人郑瑞明表示:“我们对先辈最好的纪念,就是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弘扬爱国精神。让年轻一代明白,今天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兰溪人民也从未忘记这些英烈。中共兰溪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郭连标介绍,近年来,兰溪编纂《兰溪史志》,发表多篇纪念文章,持续推进郑苹如相关历史研究,让英烈事迹不断传扬。

公园中的郑亭,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精神丰碑。他们的故事,必将在岁月中常青,在民族的记忆里永存。 记者 汪雪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