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名家

◆一瓣心香

我与叶永烈先生几十年交往的友情

杨达寿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文学传记作家叶永烈先生,因病于2020年5月15日仙逝,享年80岁。我怀着沉痛的心情缅怀叶永烈先生,回忆我与他几十年交往的友情。

中学时,和叶永烈一样,我曾想报考北大新闻系。但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急需大量理工人才,因此,我们成了理工生,都有相同的文学爱好。

1960年的一天,浙大化学课李教授讲到碳元素时,说北大学生叶永烈写的《碳的一家》有趣生动,值得参考。从此,叶永烈的名字在我心灵里安家。后来,又听说《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是由叶永烈主笔的,对他的印象更深了。

我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诗歌和小品。在《杭州日报》劲松栏目主编严老师提议下,开始学写科学诗。他还为我介绍了著名科学诗人叶永烈、王一义等。1980年,经王一义等介绍我加入了浙江省科普创作协会,并从他处得知叶永烈的讯址后发去求教信,从此架起交往的桥梁。同时,许多报刊又为我们神交做了媒介:如1982年7月,云南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科学之窗》科学文艺栏目,同刊了叶永烈的作品《考》与我的科学诗《磁之歌》;1984年天津新蕾出版社郑文光主编的《智慧树》,刊登了叶永烈童话《小溜溜》,同期刊出我的科学诗《电脑娃娃》……

1984年,长沙轻工业专科学校孟天雄校长创办《科学诗刊》,聘请叶永烈为编委,又向我约稿,有缘在创刊号上独发了我的《你骄傲,你是信息》等两首科学诗,同期也刊发了叶永烈为郭曰方、王一义合著的《科学的旋律》一书写的序言。后来,《科学诗刊》又多次发表了叶永烈和我的多篇作品。

1986年夏,我受到在吉林召开的全国首届科学诗人代表大会的邀请,本来信约叶永烈在会上见面,后因他另有任务只给大会发去贺信。回杭时,我利用上海转火车间隙登门拜访叶永烈,我们有了第一次握手。两人一见如故,话多情长,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杭后,我在《科普文艺报》上发表了《访著名作家叶永烈》一文。

2004年4月,《科普作家报》创办,受主编章伟林邀请,叶永烈任该报名誉主编,我任顾问;他为该报写了《刊首语》,我写了《水乡泽国印象》列刊首语右边,同时还在该报第三版发了我的《路露的露露》科幻小说,真是有缘又相会。

叶永烈平易近人,爱护后学,关心家乡,乐于助人。体现在我身上,他就像是我在科普和文学道路上前行的引擎。

为支持我主编的《中国科学诗人作品选》,他寄来十首《写在稻叶上的诗》,是全书入选最多的一位。

他为我著的《美走向心灵深处》和《星星草》两部科学诗集写了序言。在前一序言中有句:“有一必有二。有二必有三。祝愿他不断创作,写出第二本、第三本科学诗集。”这就是勖勉我几十年创作、牵引我在科普道上前行的强大动力!

他为我主编并筹资出版的浙江省科普作家作品选《推波集》《助澜集》《海纳集》《百川集》四本作品集写了序言,对浙江科普作家多有勉励。他为我写了六种书的序言,实属罕见。

他为浙江科普科学文艺委于2001年创办、本人主编的《浙江科学文艺》题词:“用文学笔调普及科学,最容易被普通读者所接受。”这是他几十年身体力行的至理经典。

我们互赠一些书著,尤其是在他家采访时送我他编的《科学家诗词选》对我影响很大。在这本书里有苏步青“文理兼优”的题词,更有文理兼优科学家的典范。这实际上亦是叶永烈一贯践行的做法。他早在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又转到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传记文学创作,成果甚丰,都为我作出榜样。

登门拜访回杭后,我受叶永烈“文理兼优”和创作重点转移的影响,除1984年放弃专业课、继续开好科技写作课外,1995年加入浙江省作家协会,2013年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初起,我基本转向传记文学创作,至今编著人物传记和报告文学集15部。

以上事例,体现了他对一个业余写手的关爱和影响,正如引擎一样牵引着我不断前行。我至今编著54部书著,共计1400余万字,这是他引领的结果。叶永烈一生创作3500万字的科普和文学作品,是我永远的学习榜样,我深深地敬佩他!

2020-06-11 杨达寿 ◆一瓣心香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0259.html 1 3 我与叶永烈先生几十年交往的友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