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俭,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前行之中的力量。
2006年联合国确立每年的10月31日为世界勤俭日。该节日的确立旨在号召人们勤俭节约以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勤俭日到来之际,就“你勤俭节约了吗”这个话题,日前,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虽然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这个节日,但大家都知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如今,对于“勤俭”二字,也是各抒己见。
不同年龄段谈“勤俭”
虽然大多受访者未曾关注过世界勤俭日,但对于“勤俭”这个话题大家并不陌生,记者采访不同的年龄人群发现,中老年人的认同度还是挺高的。
“现在有些小年轻很会享受,天不热就打开空调,出门了也不随手关灯,整天吃饭上饭店……”今年91岁的楼奶奶一说起“勤俭”,话匣子就打开了,她告诉记者,自己至今还保持着用手绢的习惯,几乎不用餐巾纸,家里的小块儿肥皂收集起来拧成大块继续用。她说,自己是从“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里熬过来的,所以非常能够体会到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的来之不易。
而中年人群中持有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市民林女士说,“小时候家里穷,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我妈做鞋剩下一个小布条都舍不得扔,哪像现在,衣服小了旧了就不穿再买新的。”林女士认为,浪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生活好了,手头上有了钱。还有一部分人表达了“物尽其用”的观点。林女士的丈夫则认为,“勤俭就是不浪费资源,有意识地节约资源,充分实现每一份资源的最大效益。”还有人认为,勤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勤劳,二是节俭,辛勤劳动和生活节俭等等。
受访的部分年轻人则认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后,现在的生活已经远离了饥荒和物资匮乏,能做到“不乱花钱”,已是最大程度的勤俭。
老人过度节俭,子女甚觉无奈
“节俭”这一传统美德,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随着时代变迁,在不少年轻人看来,一些老人节俭“过了头”。
雪飞(化名)的母亲是从困难时代走过来的,多年来形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吃穿用行上节俭一点也就罢了,家里人也都理解,从来不干涉老人。可独独有一个习惯,让全家人很难接受。
“她就喜欢收集瓶子,家里的、外面的,她都会捡起来囤在家里,凑够数了然后卖给收废品的。”雪飞说,家里空间本来就不大,瓶子还占据了不少空间,一到夏天,瓶子的异味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说我妈抠门吧?其实她老人家真不会算账,出去捡瓶子能攒多少钱?关键是万一出事,她自己得受多大罪啊?这不是钱能衡量的。”雪飞跟记者说,她不止一次地劝说过母亲,把这些道理摆给她听,老人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可还是改不了老习惯。雪飞无奈地说:“冬天还好一点,等到夏天,存了好几天的瓶瓶罐罐不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容易滋生蚊蝇,传播病毒。可我家老太太就是改不了,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
“最高发的老年病可能不是心脑血管病,而是节俭病。”娟娟(化名)无奈地调侃。“我帮婆婆收拾房子时,发现有很多新衣服都没剪标签。”对于老人的节俭行为,娟娟觉得有些过头了,“不只是新衣服,我们买回去的新鲜水果、营养品妈妈经常舍不得吃,最后都放到腐烂或者过期了,但她又舍不得扔掉,如果吃坏身体就得不偿失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老年人的节俭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如舍不得倒剩饭剩菜、舍不得买新衣服、一盆水“循环”用很多次……受访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习惯。
节俭的生活态度,不应是孩子的心理负担
而对于一些年轻人的铺张浪费行为,老人们则表示十分痛心。“还是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我一直这样教育子孙。”刘奶奶今年76岁,面对子孙购买新衣服和电子产品等花钱大手大脚的行为,直呼“看不惯”。
刘奶奶的儿媳妇小谷则持不同意见,这些年,共同生活的三代人玩起了“猫鼠游戏”。“如果准备逛街,我就会背一特大号的包,尽量把新衣服藏在包里,进自己的房间后才秀给老公看,或者先把东西放车里,等我公婆出门时才偷偷拿进屋。”小谷不解,公公婆婆退休工资加起来有一万多,可是婆婆还在穿30年前的衣服,给他们买新的她还不同意。为了减少家庭矛盾,小谷一直也尽量顺从婆婆。
在家庭的熏陶下,孙女小米是一个很懂事的女孩,自打上了大学之后就开始自己勤工俭学,很少找家里人要生活费。因为家教森严,小米从小基本都是穿堂姐和表姐的旧衣服,直到后来上大学可以自己赚取生活费后,才“终于”穿了新衣服。如果是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允许,小米也能理解,可实际情况是小米家里就她一个孩子,而且父母二人的工作都不错,她始终认为根本没必要如此节省。
前些天小米就发信息和朋友哭诉,说和家里人闹了场矛盾,至于暴发原因,原来是小米的奶奶要求她将舍友不要的衣服和鞋子拿回家,不然就用“不孝”的罪名道德绑架她,这令她感到崩溃。
咨询师观点
设身处地,才能互相理解
针对老年人和年轻一辈不同观念的碰撞,义乌市城市有爱公益协会副秘书长、“亲青帮”工作室副主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贾春梅认为,这与两代人早期生活体验、经历的差异密切相关。
“由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个人成长环境不一样,导致老年人和年轻人在消费心理和习惯方面有巨大的差别。”贾春梅表示,现在的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从我国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生活环境中走过来的,普遍具有忧患意识、节俭习惯,喜欢囤积食物或生活类用品,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不管是否有用,我先放起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环境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早已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对生活品质方面的要求是与日俱增。他们在购买食物和生活用品等商品时,很少只考虑物品的实用价值,更多的则要求其有健康、安全、设计、品牌、个性特点等诸多外在的附加条件。
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导致了不一样的消费心理,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判断同一件物品的价值时,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标准。如一件衣服旧了,老年人会认为衣服旧一点没关系,只要保暖即可;而年轻人则会认为,衣服旧了就失去了其最重要的价值,就可以丢掉买新的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矛盾的产生就是因为家人不一样的思维习惯、消费观念导致的,看上去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时间久了,慢慢积累,也会变成家庭的“大矛盾”。
生活中,我们如何与老年人沟通,让他们不再过度“节俭”呢?贾春梅建议,首先要学会理解老年人,耐心倾听他们的“唠叨”。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正因为有了老一辈人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我们对他们应该永远心怀感恩之情。其实,老年人的心理很简单,虽然随着身体机能不断衰退,反应速度越来越慢,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弱,但他们还是希望被别人看到、被周围人肯定。所以,我们只要平时生活中,对他们表现出多一份的耐心、多一点的关心,他们就会慢慢接受我们的一些新消费观念、新生活方式。
在家庭中,与老年人截然相反的是更年轻一代孩子的消费观念。现在很多老人或父母内心都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想法,这导致了很多家庭都存在“富养孩子”的情况,让孩子从小就对金钱和物质条件没有概念,消费时经常出现“大手大脚”的情况,常常是买了就扔了或不用了。其实,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我们倡议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自己要身体力行,更要让孩子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即要有节约、环保、健康为前提的消费行为,尽量杜绝冲动消费和攀比消费的不良现象和行为,让勤俭成为新风尚。